中医药焦点深度访谈|当院士遇到国医大师,当科学家遇到企业家……
发布时间:2024-09-27 23:11 浏览量:1
CFIC导读
《多角荟——“陆家嘴对话”之产医融合》栏目第二期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演播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禹宝庆,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板块负责人张保华,海通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医疗健康行业组负责人王莉等共话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同时,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新成果、新产品,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9月24日傍晚,《多角荟——“陆家嘴对话”之产医融合》栏目第二期——“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演播厅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专委会、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国医大师李佃贵传承工作室联合主办,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健康服务专委会、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第一医学频道、新源转化医学中心承办。节目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禹宝庆,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板块负责人张保华,海通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医疗健康行业组负责人王莉做客访谈。
演播厅现场(左起:禹宝庆、张保华、陈凯先、李佃贵、王莉)
五位嘉宾围绕“科学地认知中医、科学地传承中医、科学地发展中医”主题分享见解,就中医药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AI技术在中医上的应用;以及中医治未病等话题展开探讨。“陆家嘴对话”视频号、新华社现场云、第一医学频道等多平台同步直播,近13万人同步观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院士,作为科研领域的领航者,全面介绍了近几年国家政策如何对中医药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也从科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医药的奥秘,揭示其与现代医学融合的必要性,尤其是中医药标准化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陈凯先院士表示,中医与西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的政策环境正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陈凯先认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有:一是要深入认识和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用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学防病治病的原理;二是要研究和解决好药材资源和可持续利用问题;三是加强中医药质量标准和质控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五是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关于中医药质量标准和质控技术研究,陈院士表示他很赞同要“深入研究,浅出标准”的观点。过去对中医药的评价较为粗放;中药不同批次受产地、气候、种植方式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质量不够稳定;对中医疗效的评价也主要依据患者的感受和口碑,利用客观证据相对不足。
未来,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要牢牢抓住资源、质量、疗效和人才等核心问题。要加强对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要构建标准化、客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方面可以借助AI等现代技术手段。过去中医主要是靠望闻问切、医生的经验及患者的感受,而现在可以依托大数据的挖掘与整理,智能化的仪器设备(如舌诊仪、脉诊仪等),提升标准化、客观化、精准化水平。他还表示,构建中医的疗效评价体系,既要借鉴西医的病理、生理指标体系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也要注意符合中医治病的特色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医的特色指标体系,如“证候疗效”“真实世界”评价等体现中医特色的指标维度和技术方法。
第三届国医大师,浊毒论宗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佃贵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讲述了中医药在治病救人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核心精髓,如何培养相关人才,并强调了传承千年中医智慧的重要性。
李佃贵指出,中医有着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其关键技术有中药炮制技术、针灸推拿技术、中医诊断技术等。为确保这些核心知识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下一代,一是在教育体系方面要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强化师承教育,“树志气、强骨气、增底气”。二是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中医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知识传承方面要整理经典文献、建立传承工作室,加强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古代医学典籍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历代名医的医案分析解读。要加强临床实践,李佃贵指出:“理论是死的,方子是活的”。四是传播与交流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普及中医药文化。要利用物联网的优势,搭建平台为传承;要加强学术间的交流,除传统的一对一师承教育外,还要加强不同领域的师承融合;要倾囊相授为学生。
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板块负责人/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保华
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板块负责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保华总经理作为企业界的代表,介绍了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分享了企业将现代技术手段与中药制药传统技艺实现更好地结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思路。他指出,为了保障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要学会使用现代技术管理药材从种植到使用的全过程。扬子江药业集团通过建设药材种植基地,实现了全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产品全过程可追溯,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此外,将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用于药材炮制。目前,中药生产过程与化学药制剂处于同等技术水平。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难点,一是人才,需要既懂得传统中医,又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非单一人才。他所在的企业目前主要采用老人带新人的传承方式,并与各中医工作室、中医药大学建立常态化联系,积极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来挖掘人才。二是要提升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尤其是要让未接受过中医教育的医生接受中药,认可中药,使用中药,在临床研究中“病”和“证”有机结合,兼顾中西医的认知,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通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医疗健康行业组负责人,新财富投行业务精英,第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王莉
海通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医疗健康行业组负责人王莉则从金融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资本如何助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她表示,相对而言,中药的投资在过往较长一段时间较为边缘化,其主要原因是风险投资是基于未来的变化预期,比如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而中医药产业的创新驱动不足与投资底层逻辑不匹配。近年来,随着中药创新药在审评端和支付端的利好政策频出,中医药产业的投资基础也在逐步形成。但光有政策利好不够,资本长期的投入需要建立在对该产业深度认知基础上,否则只是短期的政策热点的追逐。王莉认为,在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持续倾斜下,中药创新和投资领域会迎来高速发展期,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助力相较于资金方面对中医药产业的直接支持,更大的意义在于资金背后联动着政府、监管、院校,联动着境内外市场,资本的加入一定会加速中医药产业的价值传播,从而为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禹宝庆
本期节目由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禹宝庆担任主持。整场访谈过程中,禹宝庆院长以其深厚的医学背景和前瞻的视角,向嘉宾们抛出一系列热点话题,并形成了热烈的互动氛围。他表示,此次访谈节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医院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节目尾声也展示了医院的文创产品,进一步提升七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据悉,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13年起转型为中西医结合的医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四级中医传承体系,此次访谈嘉宾之一的李佃贵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于2022年正式在七院揭牌,医院多名医护人员成为其传承弟子,这为医院增添了强大的中医诊疗和传承力量,进一步丰富了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内涵。医院也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在未来积极搭建更多高端的对话平台,推动中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多角荟——“陆家嘴对话”之产医融合》是国内首档产医融合成果转化高端对话栏目。该栏目以人民卫生健康的问题引领研究和产业投资方向,邀请国内顶尖科学家、医学家、企业家、金融界等行业名角与大咖,采取主持人+嘉宾采访的形式,将产、学、研、应用的各方力量集聚,形成产业融合的闭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体现更多的制度机制和模式创新,共同推动产医融合和科研创新的发展。
多——多领域、多业态,涉及多个领域、产业、新业态的交叉融合
角——新视角、新角色,政产学研金服用、医康养护文旅体等多个主体参与
荟——荟真知、荟健康,为生命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真知灼见和智慧力量
首期《多角荟》直播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李济宇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上海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雅容博士、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博士参与访谈,围绕新质生产力持续升级战略、产教融合育才先导产业升级、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跨越研究——临床之间“死亡之谷”的勇气和路径、高质量的专利等话题展开探讨。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金融网
作者:朱一卉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