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手吧!《上甘岭》口碑崩塌,离谱剧情把观众当傻子,央视救不了
发布时间:2024-10-22 05:00 浏览量:1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最近,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上甘岭》再次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屏,不出意外地引发了热议。朋友圈有人刷屏安利,也有人吐槽不断,甚至还有人怒斥其“糟蹋革命历史”。战争片年年有,为何这部《上甘岭》争议如此之大?是观众太苛刻,还是主创团队“翻车”了?
抛开那些情绪化的表达,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会发现观众对《上甘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演员演技被批“表情僵硬”、“浮夸做作”,有人直呼“辣眼睛”;剧情被指“逻辑不通”、“情节尴尬”,有人质疑编剧“是不是喝多了”;更有甚者,剧中还出现了与史实不符的细节,比如武器装备、人物事迹等,引发了部分观众的强烈不满。
不可否认,《上甘岭》在制作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剧组为了还原真实战场,1:1实景搭建,道具细节都力求完美,一开场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仅仅靠“大场面”和“视觉奇观”就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吗?显然不是。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一部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的精品力作。
《上甘岭》之所以引发争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触碰到了“历史真实性”这根敏感的神经。众所周知,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无数志愿军战士在这场战役中浴血奋战,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对于这段历史,观众心中都怀有敬畏之情,任何与史实不符的细节,都会引发他们的反感和质疑。
在《上甘岭》中,就出现了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历史细节。比如,有军事爱好者指出,剧中出现的很多武器装备根本就不是那个年代的,志愿军战士的服装、头盔等也与历史照片存在差异。此外,剧中还出现了一些与史实不符的人物事迹,比如杨根思烈士的英雄事迹被安在了另一个角色身上,这无疑是对英雄的不尊重。
诚然,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虚构和想象空间,但对于战争题材作品来说,历史真实性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因为战争不是游戏,更不是儿戏,它是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历史。任何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都是对英雄的不敬,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那么,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作呢?这就需要主创团队在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中,进行更加严谨的考证和研究,力求在细节上做到真实可信。同时,也要避免为了追求戏剧冲突而刻意“编造”情节,因为真实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只要用心去挖掘,就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了历史真实性,《上甘岭》在人物塑造上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观众认为,剧中的人物形象过于单薄,缺乏血肉和情感,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还有观众指出,剧中的一些人物行为逻辑不通,甚至有些“降智”,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的确,在以往的一些战争题材作品中,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上,往往会将其塑造成“战无不胜”、“无所不能”的“神”。然而,这样的“神”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英雄也是人,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流血,也会有喜怒哀乐。
在《上甘岭》中,我们也能看到主创团队在人物塑造上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剧中的主角段显峰,他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无所不能的“战神”,而是一个从军事学院弃笔从戎的热血青年。在战场上,他也经历了从恐惧到勇敢,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然而,这样的尝试还是太少了,我们需要看到更多战士们在战场上的真实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精神支柱。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好地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敬佩他们,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成“符号”和“工具”。
如何才能塑造出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英雄形象呢?首先,要抛弃“高大全”的创作模式,回归人性,用真实的情感去打动观众。其次,要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最后,要避免脸谱化和标签化,每个角色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英雄模板”。
观众对《上甘岭》的另一吐槽点是,剧集的艺术表达方式过于套路化,缺乏新意和深度。战争场面虽然拍得宏大,但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致敬”或“复制”一些经典战争片。情感表达也过于直白和煽情,缺乏细腻和含蓄,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不可否认,战争题材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宏大的战争场面、激烈的战斗场景,固然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也容易陷入“套路”和“俗套”。而英雄人物的牺牲精神、爱国情怀,虽然感人至深,但也容易因为过度煽情而显得“刻意”和“虚假”。
那么,如何才能在艺术表达上有所突破,拍出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情感感染力的战争题材作品呢?
一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用更fresh的视角、更diverse的手法去讲述战争故事。比如,可以尝试从敌我双方的不同视角去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也可以尝试用一些更具象征意义的画面语言去表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和平的渴望。
另一方面,要注重情感的真实和细腻,避免“为了煽情而煽情”。可以尝试用一些细节的描写去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传递情感和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用“高大全”的形象和“喊口号”式的台词去“说教”观众。
近年来,国产战争题材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除了创作上的问题之外,也与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如今的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手撕鬼子”式的“抗日神剧”,他们期待看到的是更加真实、更加深刻、更加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观众的期待,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创作者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机遇在于,观众的期待也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只要用心去创作,就一定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可。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满足观众期待的战争题材作品呢?
首先,要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其次,要对英雄抱有敬佩之情,用心去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让英雄“走下神坛”,成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最后,要对艺术抱有追求之心,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用更具感染力的艺术手法去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 上一篇:2024.10.25 预告
- 下一篇:东京赛躺着夺冠?不不不,郑钦文东京赛并不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