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深蓝航天副总裁:未来几年普通人或可上太空过黄金周

发布时间:2024-11-02 17:10  浏览量:3

10月24日,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在淘宝直播间以每张100万元的价格,预售了两张2027年载人飞船亚轨道载人旅行船票。船票秒空,据媒体报道,其中一张票为一名1994年出生的计算机工程师购得。

“按照售票流程,他后续还需要到公司总部,进行签约。”10月31日,深蓝航天公司常务副总裁赵亚做客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间,他告诉记者,“在飞行之前,还会去做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包括各种相关培训。”

他还表示,从神五到现在的神十九,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相当大比例的普罗大众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去。

在直播间,赵亚还针对太空旅行技术、安全保障以及未来的发展做了详细回应,“我们以后可能会推出轨道旅行业务,比如周末两天游或国庆假期的‘太空黄金周’。”

每次飞行的成本就是添加推进剂,就像给汽车加油

九派新闻:深蓝航天为什么瞄准太空旅游这一市场?

赵亚:火箭是一个交通工具,在未来大概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一些轨道运输、星际运输的市场会远超过太空旅行的业务。整个太空运输产业相对比较开放,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

一些国外权威咨询机构曾经评估,到2030年,太空旅行的市场规模应该能超过100亿美金。虽然这个数据让人感觉有点“虚”,但如果聚焦到太空旅行领域,在未来两到三年,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

以我们在直播间售卖的两张票为例。飞船一次有六个座位,假设每个座位都是100万元,那么单次飞行的收入是600万元。如果每年增加到每周发射一次,就有小几个亿的规模了。

九派新闻:100万一张船票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赵亚:我们的票价最开始是150万元,但因为直播间的网友非常热情,加上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放出太空旅行的船票。所以我们对愿意最先尝试的朋友打了50万元的折扣,最终票价是100万元。

我们也参考了国外,比如维珍银河的票价45万美金,大约300万人民币;蓝色起源也常态化地做过多次百公里附近的飞行业务,票价大概30万美金,已经预售到好几年之后了。

中国的航天和工业技术很强,在未来几年,我们应该能够做到除去美元汇率之外,大概30万人民币的水平。最开始的票价,不想超过国外的水平,就选取了一个相对中间值。同时作为一项商业性业务,也综合考虑了成本因素。

九派新闻:哪些环节是最费钱的?

赵亚:针对亚轨道飞行,我们目标是越过所谓的“卡门线”——公认大气层厚度是在100公里,飞行高度大概是在100到150公里之间。

我们的星云- 1号火箭是一个两级的火箭,包括下面的一子级和上面的二子级。液体火箭在起飞之前,总重量里大概90% 是推进剂。推进剂的成本占比是非常低的,一个占比90%重量的推进剂,成本只占全箭千分之三多一点。

进行百公里的亚轨道飞行,只需要使用一子级的火箭来执行飞行任务,二子级和上面的整流罩都会拿掉,替换为载人飞船座舱。由于火箭和飞船都是可重复使用的,每次飞行的成本就是添加推进剂,就像为汽车加油一样。

另外火箭可重复使用的次数,我们目前设计的是50次左右,会涉及火箭的折旧成本。飞行还会涉及到相当多的物流运输、测发等试验团队的周边支持工作。

这三大块的内容,整体成本差不多在大几十万。

九派新闻: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月球旅行,这些有何区别?

赵亚:典型的亚轨道飞行的飞行器采用比较竖直的一种飞行轨迹状态,飞到100公里,越过大气层边界,会有几分钟的失重体验,然后再返回,返回舱主要是通过降落伞的气动减速,它主要不是类似火箭的动力回收方式,虽然也可以设计反推,返回舱落点会有大概几公里左右的平移,最后回到回收场。

这种飞行不像轨道飞行。比如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整个过程,就是典型的轨道飞行。它和发射卫星一样,要达到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无论是高度还是速度要求,都使得轨道飞行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大,回收还会涉及到热防护等复杂过程。

从体验的周期上来讲,亚轨道飞行的失重体验大概就几分钟,而轨道飞行,比如像在400公里高度的天宫空间站,轨道相对容易维持,时间更长。我们以后可能会推出轨道旅行业务,比如周末两天游或国庆假期的“太空黄金周”。

至于月球旅行,涉及到地月飞行技术。它与绕地球轨道飞行的最大区别,是需要通过轨道提高,或者说地月转移轨道,要将飞船、航天器送往月球。这涉及到轨道器、着陆器和返回器等更复杂的技术,用于实现月球着陆和从月球再次发射返回。

月球旅行的时间周期会更长,中国和美国都计划在2030年左右再次进行载人登月任务,我们也希望尽快将这项服务带给大众。

九派新闻:轨道飞行和亚轨道飞行,能看到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赵亚:不同飞行之间肯定是有差异的。首先要声明,我自己也没上去过。不过有东西可以参考或推理,网上会有比较多的图像视频素材,比如像刚才提到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他们之前其实有开展过数字的亚轨道旅行。另外它的飞行高度大概在100公里左右。因为地球半径大概为6000公里,我们飞到大气层边缘的时候,你将有一个相当高远广阔的视角,能明显看到地球的曲率,看到它是圆的。失重体验也会比日常地面失重好很多。

轨道飞行的飞行高度会显著更高,可能会达到类似空间站的高度,在四五百公里。它的视野会更高。它的失重持续时间会很长,两天、两周甚至更久。

飞船肯定会有窗户,人们在一个超大号的房间里,有360°全景的六个舷窗。座位是背靠背的各三组,六个座位。周边一圈都会有比较好的窗口提供给大家,去观看外部宇宙太空的环境。

九派新闻:深蓝航天的太空旅游跟国外的SpaceX等公司相比,具备哪些优势?

赵亚:与国外的价格相比,我们第一次放出来船票价格已经是他们的“几折”了。未来几年预计还会在目前价格的基础上快速下探,做到对半的程度。

SpaceX核心业务主要专注于轨道飞行,开展亚轨道旅行业务次数非常少;蓝色起源亚轨道旅行业务较多,但目前还没有做轨道发射的任务,看他们公开计划是在明年会执行类似的任务。

我们和蓝色起源亚轨道旅行发射业务,包括技术路径相似度是比较高的,但是价格比它便宜很多。维珍银河和我们在体验场景上、技术路径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的方法类似于用一个大飞机吊着一个小飞机,小飞机装有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器,飞到一定高度,比如一二十公里,会把小飞机扔下来,小飞机再继续往上爬升,进行返回飞行。他的价格更贵了,大约45万美金。

维珍银河去年执行的任务高度大概在80多公里,飞行高度较低,失重体验时间都是几分钟左右。前一段时间,SpaceX进行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太空行走,乘客身体是半出舱状态,这个就属于轨道飞行了,价格达到了几千万美金。

星云-1号运载火箭。图/深蓝航天官方网站

火箭回收技术较为成熟,但离实现真正入轨加回收的目标还要半年

九派新闻:深蓝航天亚轨道飞行器的具体参数是什么样的?

赵亚:这个飞行器实际上就是星云-1号下面的一子级来送上去的。星云-1号的直径是3.35米。我们的太空飞船座舱的直径大概在3.5米,高度4米。乘坐还是很宽敞的,座舱内还有六面的舷窗。它整体重量是八吨左右。

飞行时会飞到100公里的高度,中间会体验几分钟的失重,最后在相对比较低的高空进行伞降着陆。

九派新闻:将人送到亚轨道飞行,应该说关键技术之一是火箭回收。

赵亚:是的。全球能稳定发射火箭的国家也是不多的。在中国航天内部,我们也有相对领先的地方,就是火箭回收的技术。

我们在2021、2022年做过十米、百米跟公里级的回收,都是中国第一次开展这种实验。而且当时是用的同一个火箭,同一台发动机,所以这几次试验证明了我们火箭低空回收的技术和工程实力,同时也印证了我们火箭的可重复使用特性,以及产品的可靠性。

上个月,我们拿星云-1号——就是我们的第一款可以入轨、可以正式商用的火箭——来做高空回收实验。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开展可入轨火箭开展高空回收试验,可以说成熟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当然,最后的11项任务目标,我们完成了10项的验证。虽然没有非常完美地完成整个过程,但是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去改正优化,就可以逐步提高技术实力以及成熟度,这是个工程进步过程。

我们已经离完成火箭真正的入轨加回收的目标非常近了,预计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还是挺有信心成为世界上第二家入轨加回收的火箭公司的。

近几个月,SpaceX做了很多激动人心的实验,包括猎鹰系列它在轨道发射服务方面的表现非常频繁和亮眼。但我认为,中国航天、包括中国的民营航天,与Space X为代表的国外航天力量虽然有一定差距,但是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就是生长开花和结果期的观感很不一样。

所有的技术门槛最后都会被转换成时间门槛。我们面对的不是理论或技术问题,而是已经坍缩成工程问题了。我们现在大概处在SpaceX 九年前的技术进展状态,但是要追赶,时间不需要这么多。这也是非常朴素的逻辑——先行者已经把很多东西展示出来了,包括现在的猎鹰系列以及最先进的火箭星舰,都是可以择优进行借鉴和学习的,也避免了很多无谓的踩坑,赶超的步伐会显著加快。

九派新闻: 9月份实施的一个高空回收飞行试验,11项指标只完成了10项?

赵亚:其实我们在试验当天就已经披露了很多信息。下午执行的实验,晚上就发布了问题通告,包括完整的飞行视频,甚至最后落地时一定程度的爆炸,这种镜头我们都直接放出来了,直面问题有利于解决问题和迭代进步。

火箭回收要通过一个发动机,像手一样拖着一根倒立杆平稳地下来,相对比较困难。整个过程中发动机的推力大小和角度,都在进行极其高频的控制和调节。

整个飞行过程大概在170秒左右,最后三秒多的时间里,发动机降推力没有准确地跟踪到降推指令,就会有一点偏差,这就导致发动机的实际推力会比计划的推力要略高一些,因而它还没有到接地的时候,速度就提前降为零了。

如果持续地进行判读之后,它不能正常地下降,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它降到零之后,会反向再往上飞,在我们的设计范围内会有很多判读条件,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当出现速度反向这种异常时,我们就会强制进行发动机关机。

所以从视频里可以看到,我们最后离地已经不是很高了,着陆支腿展开也非常完美,突然发动机就熄火了,坠落下来,背后就是这样的过程。

航天领域经常听说一个词“归零”,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来说,“归零”的心态或者思维也很重要。关键是一些问题最后能不能定位到根因然后去解决迭代。

火箭的技术和工程太复杂,我们肯定会进行故障树的挖掘,最后只能定位到几种可能性。只要在下一次试验之前,把问题的可能性进行技术和工程上面的规避,包括对之前想优化迭代的东西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保证下一次的实验始终是比上一次实验有明显进步。

图/cfp

未来卫星快递费每年或赚超600亿,太空旅行只是很小的业务

九派新闻:民营航天企业会和国家队有哪些方面的合作?

赵亚:双方都是属于中国航天的重要力量,有相当多的技术和产业链的继承性,有同根同源的基础。对于商业航天来说,商业化目标是生存的基础,相对来说也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去做很多扩大规模、有典型商业价值的业务,进行快速试错。

国家队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和技术积累,会做很多前沿技术的探索,有整个工程和实验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的支撑,有很多系统性的研究经验。各种民营航天的公司,包括我们在内,从最开始的预研、研发、实验,甚至产业链供应,都会和有相对比较多的一些合作。

九派新闻:未来有哪些其他方向的盈利点和发展点?

赵亚:火箭其实本质上是一个交通工具。只要是交通工具,其实只是为了扩大人类的触达范围,只要能扩大我们的社会生产范围,那么它就会有非常多的新业态会涌现出来。

从前航天的成本过高,这一行业发展比较受约束。如果你做一个东西成本是十块钱,你卖三块钱,那肯定生意就不成立。当太空基建的成本大幅降低,就会让非常多原本不成立的业态成长为可行的新业态。

像太空旅行,未来几年应该都只是很多大盈利点中很小的一部分。要说航天运输,它最主要是一种To B 的生意。卖船票这种To C的旅行,受众比较广泛,所以它会引起比较大影响。

国内很多商业的卫星公司,像星网、垣信,未来几年都有非常庞大的卫星星座建设的规划。单纯就送卫星进轨道而言,大约两三年后,能把价格打到中国航天传统价格的大概百分之二三十的水平。即使按这个较低的价格来计算,每年的快递费收入应该也会突破六七百个亿。它远远大于太空旅行,尤其是亚轨道旅行的市场规模。

太空育种对于很多农业、生物医疗医药也有较大帮助。再比如在失重环境下建造滚珠轴承,在失重情况下,由于更接近完美的球形,可能会带来更高的精度。未来我们也会去建立轨道工厂。

再比如中国现在的光伏产业很强,也有广袤的土地可以建设光电项目。但是经过大气层的散射跟吸收,它的发电效率是远远低于在太空建立光伏发电技术的。当解决了无线远距离输电的问题,理论上在赤道上空建立宽度几百公里左右的光伏发电带,可以满足全球用电量。

再说登月旅行,这个就更遥远了。登月之后,月球上的氦-3是理论上的最佳核聚变原材料,它在月球上面的储量是地球的上百万倍量级。

所以包括行星挖矿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太空活动,应该在大概10到20年内全都会被实现。这不再是科幻小说的畅想,甚至不是非常遥远的规划。

九派新闻:如果盈利状况良好,未来太空旅游行业会不会发生内卷?

赵亚:从某种角度来看,变得“卷”也并非一件坏事。因为当你“卷”的时候,说明它的门槛已经降低到一种程度,而它的竞争非常充分。我们本来就希望人类的活动范围不要受到约束。

人类能做这种太空运输,应该说大自然给了恰到好处的可能性。地球的引力如果再稍微大那么一点,人类通过化学火箭离开地球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预计2026年每周会有一次试飞,会招募志愿者参加

九派新闻:如果说你去太空旅行,最希望和谁一起?

赵亚:我们已经卖了两张票,我觉得“2”是一个比较浪漫的数字,我还是希望能够和未来的另一半一起上去。

九派新闻:目前有对购买者的健康进行评估吗?

赵亚:暂时还没有。太空旅行毕竟是一个非常特殊业务,也涉及到人身安全,挑战相对较大。在直播间里,你可以去预定票,后续还需要到我们公司总部,进行签约。在飞行之前,还会去做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包括各种相关培训。这里我们也不方便披露客户过多的信息。

九派新闻:太空旅行的乘客有什么的要求?

赵亚:现在太空旅行的限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主要是因为载人航天离大众日常的生活似乎有点距离,国外蓝色起源最高龄的参与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从神五到现在的神十九,我们的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像神州系列的飞船上天,相当大比例的普罗大众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去。

九派新闻:正式飞行前会不会进行一个试飞的环节?

赵亚:在正式商用前,肯定会有这个过程的。而且我们涉及到载人飞行,比单纯运货上去肯定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安全保障、产品可靠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预售的票是2027年的。明后年,包括今年年底、12月份,我们还会再做5公里的发射和回收的试验。我们有中国唯一的民营公司建的发射试验场,明年会在这里做反复多次的百公里火箭一子级的发射回收任务。

到2026年,计划进行飞船和火箭的联试,像火箭和飞船的分离、紧急处置和逃逸等等的实验,都会去做很多次,预计能做到接近每周一次的水平,这就会让回收变得“平常”。

2027年,我们有信心去正式开展业务。大概率也会在之前有志愿者的体验活动,到时候也欢迎各位朋友报名参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