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一曲革命英雄主义颂歌 观最新故事影片《志愿军存亡之战》

发布时间:2024-10-12 06:11  浏览量:2

【马达声声】

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观最新故事影片《志愿军:存亡之战》/马 达

国庆黄金周前夜,我走进影院观看了由陈凯歌导演,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影视单位联合拍摄制作的故事影片《志愿军:存亡之战》。这部影片聚焦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再现的是志愿军63军以2.5万兵力,正面迎战近5万联合国军,志愿军官兵采取一系列精妙战术,用生命和鲜血与敌血战到底,胜利完成坚守阵地任务的故事。尽管笔者十几年前曾在63集团军这支英雄部队工作过,对老部队这段光荣历史耳熟能详,但看这部影片,还是深感震撼、深受教育,收到了温故知新,更加崇尚英雄、激励斗志的效果。这部影片可谓是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记述了当年我志愿军面对兵力两倍于我、具有空中和地面步坦协同的强大攻势,地形上铁原一马平川,非常适合敌军机械化运动作战的局面,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敌人所吓倒,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涨,彰显了我军所具有的有我无敌、一往无前,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元帅、邓华将军等前线指挥员指挥作战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高超战争艺术,63军军师首长傅崇碧、徐信等坚决执行命令、沉着果断、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一线指挥员李墨尹、李想、孙醒等人的英勇顽强、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军工专家吴本正,战士李晓、赵安南、杨三弟、张孝恒等舍身忘死、无所畏惧、勇于牺牲奉献的可贵品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很好地诠释了志愿军“保家卫国、捍卫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是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好的注脚。正如导演陈凯歌所言:“当命运和历史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爆发力。”

这部影片详尽描述了志愿军63军部队“以智破敌”的战斗经过,对付敌人的坦克,采取诱其深入陷进战壕,再用提前布置好的炸药和汽油桶一举歼灭的打法;对付敌人大规模进攻,采取将一个师的部队兵力分散为几百个小作战单位,像一个个钉子一样扎在阵地上,让敌军无法找到攻击重点。此外,还采取夜袭、水灌、隐真示假等多种战法,在铁原大地上筑起一道攻不破、打不烂的“钢铁长城”,为后方数十万志愿军大部队的休整争取了时间和空间,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志愿军主力的狂妄企图,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局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铁原阻击战结束之后,战争进入和谈阶段,一度不可一世的敌人不得不坐到谈判桌上来。因而这场战斗被称为“存亡之战”。这样的历史故事也告诉我们,战胜敌人靠勇敢精神,更要靠智慧本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方为制胜良策。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注意对战争大场面的描写,更注意对故事细节的把控,体现了编导人员的独具匠心,使影片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影片通过对李墨尹一家三口悲欢离合故事的穿插讲述,较好地表现出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命运转折。刚刚摆脱战事频仍的人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普遍向往幸福和团圆,祖国一声召唤纷纷奔向血与火的战场,思想深处经受的冲击可想而知。

身为志愿军一线指挥员的李墨尹对儿子和女儿深深的爱,隐含在对儿子的过于严厉和对女儿的无限牵挂中;已是基层部队营长的李想既是一位部下、战士,也是儿子和哥哥,这份亲情也给了誓死不退、血战到最后的精神力量。而自愿投身战场的女儿李晓当着浑身伤痕的父兄,一句“人在哪,家就在哪”的感叹,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影片通过李墨尹和女儿各揣着的一把家门钥匙、彭老总送给李墨尹的一块糖果、父女三人又互相传递这块普通糖果的细腻情节,将所有志愿军将士崇高的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新花。走出影院,我的耳畔又响起这首激越优美的《英雄赞歌》。

2024.10.1于北京知行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