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花钱小技巧丨如何花钱才能更开心?
发布时间:2024-11-04 11:29 浏览量:4
撰文 / Monana(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运营 / 苌琦片段一:校运会期间,学校停课两天,作为一名“运动无能患者”,小丘放弃了参加运动会,和舍友前往了期待已久的迪士尼乐园。工作日的门票仅需288元,简直不要太赚,她们在迪士尼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片段二:小丘很想拥有某品牌的一支口红,这支口红已经在她的购物车里静静地躺了很久。终于,在双十二活动期间,小丘以288元的价格买下了它。和预期的一样,这个色号果然很好看。 同样是288元,你觉得小丘在哪一种情况下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不妨先把答案放在心实际上,这两个片段分别代表了两种类型的购买——物质购买(Material Purchase)和体验购买(Experimental Purchase)。物质购买指的是购买一些实质性的产品,比如,衣服、珠宝首饰、电子产品等;体验购买则指的是花钱去经历和体验一些事物,比如,花钱撸猫、看演唱会、去旅行等。研究表明,相较于物质购买,体验购买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Gilovich,2014)。同样都是买买买,为什么买体验就让我们更快乐呢?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小丘的故事后续。从迪士尼回来后,小丘兴冲冲地和朋友聊起了自己的经历,恰好,这位朋友当天去了欢乐谷,于是二人开始讨论起哪个游乐园更好玩,聊得不亦乐乎。小丘并不会将自己和朋友的经历作比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我们并不会因为别人的体验好,而觉得自己的体验不好。也就是说,体验购买不容易引起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但物质购买却非常容易引起比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你趁着降价买了一台IPhone11,过了几天,你的土豪舍友换上了最新的IPhone12,你顿时觉得手里的11不那么香了。由此可见,物质购买容易引起与他人的比较,一旦在比较中发现别人的东西更好,便会对自己的商品产生不满,让购物本身带来的快乐大打折扣。即便不与别人比较,我们在物质购买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商品间的比较。人们在进行物质购买时,更多地使用“最大化”策略:把所有可能的选项纳入考虑范围,然后在这些选项之间反复比较,以选出最优的那一个。回想一下我们在淘宝上购物的经历,是不是经常被满屏的商品迷花了眼?比价格、比款式、比质量……虽然这能让我们买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但是,挑选和比较的过程会给人带来时间紧迫感和一些负面体验(Schwartz,2002)。一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两种策略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体验购买,人们在进行物质购买时体会到了更多的决策困难,更加担心自己没有选到最优商品,这会让原本快乐的购物变成一种负担。这时候,你可能会说,没关系啊,虽然挑选的过程很麻烦,但是可以买到最喜欢的那个,也很值得嘛。物质购买的“最大化”策略,真的可以让我们买到最喜欢的商品吗?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是决策完成后,人们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检查、回想那些未被选择的物质商品,从而让我们对已购买的商品产生不满意感(Carter,2010)。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由此可见,相比于体验购买,物质购买更容易引起社会比较,更容易带来选择的烦恼,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对选择结果的不满意感。可能有人会疑惑,难道体验购买更快乐,仅仅是因为它不具有以上缺点吗?并不是哦,买体验之所以更快乐,是因为我们往往和他人共同享有这一体验。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同时考虑了“社会or个人”、“体验or物质”这两对因素,结果发现,消费的快乐程度取决于“社会or个人”,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和别人分享了消费的成果。而且,当体验购买仅仅服务于个人时,并不会比物质购买带来更多的快乐(Caprariello,2013)。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体验购买之所以快乐,可能并不是因为游乐园有多好玩、旅行的地方有多美,而是因为我们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共同经历了这些美好的体验。此外,相比于物质购买,体验购买与我们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可能成为回忆的一部分。研究者让一群大学生列出他们过往生命中比较重要的10次花销(包括5次体验购买和5次物质购买),之后,这些参与者被要求写一段故事来总结自己的人生。比如,你是谁?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生活是怎样的?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参与者们需要在这段故事里融入一些重要的花销。结果发现,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人们更多地提到体验购买,而不是物质购买(Carter,2012)。接下来,你可以想象有两个陌生人。陌生人A,你知道他全部的体验购买;陌生人B,你知道他全部的物质购买。除此之外,你对这两人一无所知。基于现有的信息,你觉得自己更了解谁呢?这正是研究者做的一个实验,结果显示,人们认为自己更了解陌生人A。这说明,相较于物质购买,体验购买让我们更了解一个人。换言之,一个人的体验购买可以更多地反映出他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Carter,2012)。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购买的经历。比如,对于小丘来说,她可能更愿意发去迪士尼游玩的照片,而不是展示自己新买的口红,因为前者与自我的关联更为密切。说了这么多,所有的结论似乎都指向一点:体验购买让人更快乐。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体验购买真的比物质购买更“值”吗?可我买零食、买衣服、买化妆品的时候也是真的快乐啊。事实上,体验购买并不总是比物质购买更快乐,这和社会阶层也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对于高社会阶层者来说,体验购买比物质购买更快乐(Lee,2018)。社会阶层指的是,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和身份地位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高社会阶层者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和资源,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内在的目标和状态,更追求自我发展、自我表达和独特性,而体验购买可以更好地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对于低社会阶层者来说,他们需要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物质购买相对来说是一种更明智、更实惠的选择,因此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我们之前提到物质购买,更多地认为这种购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但是,当商品的价格足够高,情况将有所不同。有一些物质既可以满足基本需要,又可以满足心理需要,比如奢侈品、名牌车等。这种购买又被称为身份购买(Status Purchase),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来获得更高的身份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身份购买可以提升人们的优越感和自尊水平(Roy,2011)。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购买也可以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快乐。总而言之,在大部分情况下,体验购买还是比物质购买更快乐一些,因为体验购买不容易引起比较,不容易让人产生决策困难,而且能够体现自身的态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这些美好的体验总是与我们身边的人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份共同的回忆,为我们的消费赋予了意义和价值。当然,这并不是鼓吹大家都去买体验。在手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花销、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才是最智慧的选择。少一点纠结、少一点比较,物质购买也可以为我们带来生活中的小确幸。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快乐呀。参考文献:Caprariello, P. A., Reis, H. T. (2013). To do, to have, or to share? Valuing experiences over material possessions depends on the involvement of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2), 199–215.Carter, T. J. , Gilovich, T. . (2012). I am what i do, not what i have: the differential centrality of experiential and material purchases to the self. J Pers Soc Psychol, 102(6), 1304-1317.Carter, Travis Gilovich, Thomas. (2010).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146-59.Gilovich T, Kumar A, Jampol L. 2014. A wonderful life: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5(1): 152–165.Lee, Jacob, C., Hall, Deborah, L., et al. (2018). Experiential or material purchases? social determines purchase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Roy Chaudhuri H, Mazumdar S, Ghoshal A. (2011).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rientation: conceptualisa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10(4): 216–224.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Lyubomirsky, S., White, K., Lehman, D. R. (200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178 –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