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熟悉的陌生人

发布时间:2024-10-31 18:04  浏览量:4

撞到一块透明的玻璃,似乎稀松平常。然而,在塑料出现之前,玻璃几乎是唯一常见的透明材料。

它不像钻石水晶那般稀有,也不像冰那样易融,它拥有恰到好处的硬度,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形状。这些完美的特性甚至使它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但我们是否思考过,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

一块普通的玻璃,在可见光下清晰透明。然而,在紫外光下,它却变成了黑色屏障,遮挡住了一切。

而通常不透明的黑色垃圾袋,在红外成像仪下,却如同不存在一般,可以轻松看穿其内部的物品。

由此可见,“透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所观察的光的种类。透明的垃圾袋在可见光下不透明,但在红外光下透明。

玻璃在可见光下透明,但在紫外光下不透明。如果一个只能看到紫外线的外星生物近视了,可不能用玻璃镜片制作眼镜。

玻璃的特殊之处在于,为什么在我们人类眼中,几乎只有玻璃是透明的?光照射到物体上,有三种可能的结局:反射、吸收和透过。物体反射和吸收的光越多,透过的光就越少,看起来就越不透明。

大部分物体都会反射光,这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金属表面闪耀的光泽,是因为它们对光的反射率很高。

镜子正是利用表面镀银层的反射,来呈现影像。即使光穿透了物体表面,进入其内部,也很可能被吸收。因为即使看起来很均匀的物质,在微观层面上也并非均匀,光线进入物体内部后会被散射,最终被吸收。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物体都是不透明的。

但玻璃与众不同,它既不怎么反射光,也不怎么吸收光。可见光遇到玻璃就像视而不见,直接穿过它的原子。

为什么玻璃不吸收可见光呢?这就要涉及到电子跃迁的概念。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包含电子,电子具有不同的能级。

电子通常处于低能级状态。如果一束光的能量恰好能够使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电子就会吸收光并跃迁。而且电子非常“挑剔”,能量过高或过低的光它都不会吸收,只有能量恰好等于能级差的光才会被吸收。

固体中的电子能量不再是精确的能级,而是一条条宽泛的能带。只要光的能量大于两条能带之间的间隔(带隙),电子就会吸收光。在金属中,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带隙为零,这意味着金属会吸收所有光,因此不透明。而钻石、水晶、宝石、冰、盐等固体,它们的电子处于稳定的共价键或离子键中,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使它们跃迁。

例如,钻石的带隙为5.5eV,这意味着只有能量高于5.5eV的光才能被钻石吸收。可见光的能量只有1.6到3.2eV,所以这些物质对可见光视而不见,因此是透明的。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带隙约为9eV,远高于可见光的能量。可见光照射到玻璃上,能量不足以激发电子跃迁,所以玻璃对可见光透明,而对能量更高的紫外线则会吸收。

基于能带理论,我们可以解释物质的颜色和透明度。看起来,玻璃与钻石、宝石、冰糖一样,只是因为带隙很宽,所以透明。

只是因为钻石昂贵,宝石稀少,冰易融化,糖要食用,玻璃才成为最常用的透明固体。

然而,上述解释存在一个问题:能带理论是基于晶体结构提出的。而玻璃,它根本就不是晶体!晶体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而非晶体结构无序。

玻璃内部是由不规则的二氧化硅网络组成,其中镶嵌着钠、钾、钙离子,呈现出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混乱结构。理论上,我们不应该用能带理论来解释结构无序的玻璃。

对于玻璃透明性的解释,目前只能说玻璃由许多微小的晶体构成,所以可以用能带理论来解释,但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玻璃的本质之谜

1932年,扎卡里亚森提出了玻璃的第一个结构模型,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玻璃的本质。有人认为它是固态,有人认为它是液态,科学家们甚至专门为它定义了一个新的状态——玻璃态。

2005年,《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之际,提出了125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其中就包括:“玻璃态究竟是什么?” 与之并列的问题包括:“宇宙是唯一的吗?”“时间和其他维度有什么不同?” 玻璃,这个看似普通的材料,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刻的科学谜题。

从5000年前古埃及人烧制出第一块人造玻璃,到2000年前汉代人用玻璃制作陪葬品,再到中世纪欧洲教堂的彩绘玻璃,以及400年前科学先贤利用玻璃进行科学探索,玻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没有玻璃,就没有望远镜、显微镜、相机、手机屏幕,甚至可能没有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学科

玻璃的意外发明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又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玻璃。然而,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回望这个陪伴了我们几千年的老朋友,我们却仍然只能问一句:“你是什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