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梅,适合庭院栽培、盆栽!美……
发布时间:2024-09-02 06:20 浏览量:7
珍珠梅是一种高约2m 的多年生落叶灌木,也 是较好的园林植物,同时是理想的园林景观植物。 珍珠梅喜光、耐阴、耐冷、耐旱,在阳光下通常只有 少许的叶片变黑,在半干燥的地方,连续50~80 d 没有降水也能正常生长,对土地的要求较低,耐贫 瘠,侧根发育良好,萌芽能力较强,根茎数量较多。 在华北、西北等地区广布,在青海省以向阳山坡灌 木丛为主。
1形态分析
珍珠梅为落叶灌木,高2~3 m。分蘖开放,呈 弧形,或略被短茸毛,初期为嫩绿色,后期为深棕黄 色或深棕红色。冬芽椭圆形,对端圆钝,有稀薄的绒 毛,深棕色,有稀少鳞片。花瓣呈钟状,外层略被绒毛;花瓣呈三角形,顶 端锐利;花瓣呈椭圆状或倒卵状,长5~7 mm,宽3~ 5 mm,呈白色。膏葵果圆柱形,顶部的 弧形花柱。
开花时间为7—9月,结果时间为9—10月。在花 园中单独种植居多,通常无需施肥,但是一定要时 常浇水,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干燥季节要使土地 含有充足水分。冬季应提前浇足水分,高寒地区要 注意防护,其管理相对粗放。
2实用价值
2.1环境价值
已有研究表明,高丛珍珠梅树冠对降水量的截 留率为27%~60%,3年高丛珍珠梅树冠的凋落物干质量为523 kg/hm²。在人工林条件下,人工林土 壤水分的渗入量是非人工林土壤水分的0.88倍; 在深度为1~20 cm 的土层中,根系占50.81%,其 固土能力较好,可以很好地改良土壤。珍珠梅是一 种较好的杀菌药物,在医院附近大量栽种,可以有 效改善环境,预防病菌,有利于病人康复。
2.2社会价值
珍珠梅丛体饱满,树枝纤细,树姿优美,花朵大 且繁茂,呈白色,像是雪花一样且气味芬芳,花期较 长,可达3个月,花朵圆如珍珠,像是一颗颗的明 珠,夏季其是一种较好的观赏灌木,能杀死或阻止 各种有毒微生物,因为其具有耐荫性、耐寒、耐旱 性,可防治病害,所以很适合种植在高速公路旁,是 一种较好的道路绿化植被。
2.3园林价值
珍珠梅花序为圆锥花序,每年7—8月开白色 花朵,白色纯净,大而稠密,含苞待放的一颗颗小小 的球状花骨朵,如一串串的珠子,光彩照人。适于 成簇、成组、成片、成街种植,种植区域可选择后庭 院、草坪、假山、花圃、花坛、腹地花园等地。珍珠梅 花期较长,颜色呈白色,可与其他观赏类植物搭配 种植。与青松、红叶、绿草、亭榭相衬,素雅而古典, 象征着在庄重的气氛中保持着一种冰清玉洁的气 质。其生长期较短,开花时间较长,适宜种植在高 寒地区,是一种较好的花篱植物。
2.4经济价值
珍珠梅的花朵可以作为燃料,其嫩枝和叶片可 以作为化肥,养分含量较高,味苦,适口性较差,所以饲喂作用较小。
2.5药用价值
珍珠梅茎皮、枝条、果实可以作为药材,主要用 于治疗风湿、关节炎、骨折、跌打损伤等,是重要的木本药用植物。但内服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 状,症状较轻者需用甘草茶解毒,注意谨慎服用。
2.6欣赏价值
珍珠梅花蕾圆润,洁白如珠。其花期130 d, 具 有耐阴性,广泛种植于城市园林中。
3引种试验与育苗技术
3.1分株法
春季将2~3株植株从已形成的树冠中分离出 来,种植在宽60 cm、长10 m,株距1.0~1.5m,行距 1 m的垄上,造林后浇水、剪枝。
3.2幼苗培养法
培育珍珠梅幼苗一定要在秋季采收品种。春 季播种,行间距为30 cm,条播,覆盖1层薄土,在水 肥条件良好和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经过20 d 开始出 苗,小苗长至120 cm 以上时可以分株插苗,当年不 开花,第2年开花不足1/2,第3年实生苗可以完全 开花,花序长度达30~40 cm。
3.3整地作床
种植珍珠梅应首选背风向阳、地势较高透气性 良好的沙壤土。整土前施用2%~3%硫酸酸亚铁 75 kg/hm²、甲拌磷60 kg/hm²、磷酸二铵225 kg/hm², 与适量的有机肥拌匀,喷洒在圃地面上,再深翻,拣 净石块、杂物等,最后整平。
3.4育苗时间
4—5月上旬是珍珠梅开花前期,气温应控制在 10~24 ℃,土壤温度应控制在10~21 ℃。
3.5合理密度
种植密度合理是获得高产优质苗的重要保证。 株行距为20 cm×20 cm,适宜的种植密度250000~ 330000株/hm²。
4繁殖方式
4.1根蘖繁殖法
在初春或深秋,刨开灌木四周的泥土,斩断根 蘖与主根,留下主根10~15 cm,保护根蘖和主根。 根蘖幼树可以在挖掘时种植,也可以在次年春季种植。在种植前,每个分蘖的树枝都要留下2~3个 芽头,其他剪除。移栽后要及时浇水,使根蘖苗更容易成活。
4.2分株繁殖
在开花期间,由于其根系分蘖能力强,可在3— 4月分株繁育。处理方式是将株龄超过5年的母株 根系附近泥土挖开,从裂缝中央下刀,将分蘖与母 株分离,每个范可分出5~7棵。分开的根蘖幼苗要有一个完好的根部,若根蘖幼苗侧根较多,种植 时要适时修剪,提高成活率。
4.3压条繁殖
3—4月将母株边缘的主干弯折,把主干按在地 里,把插在地上的一端环割,可以加快根系的生长 速度。等新根系形成后,将其从母植株上剥离下来,在春季和秋季移植。
4.4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法适宜大规模栽培,全年皆可,但在 每年3月、10月,其生根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切 块时,通常选用5份园土、4份腐植土和1份沙土, 将其与泥土搅拌成一条沟垄作育苗床,然后在露地 条件下切块。在嫁接时,应从壮苗上取1~2年生 的成熟枝,修剪长为15~20 cm,保留4~5个芽叶。 在扦插时,将2/3的插条插进土壤中,在土壤表面 仅保留顶端1~2个枝条。插穗应平整,修剪为马 蹄状,边修剪边插入,将插穗底部的泥土压实,浇 水,每隔1 d 浇水1~2次,20 d 后减少浇水次数,避 免过分灌溉造成树枝腐朽,超过1个月扎根移植。
5盆栽管理
盆栽珍珠梅的首要条件就是土质,陶罐土必须 选用通透性、排灌性较好的沙壤土。在秋季和冬季 施加有机肥料,一般在花期前进行。对于盆栽珍珠 梅应注意合理浇水,以防止长期过于潮湿和浸水, 冬季易发生低温冬眠现象,应尽量把盆栽置于有阳 光的地方,但是不要将其置于大棚内,不利于来年 生长和开花。将其放置于背风、向阳的地方,或是 将盆体用泥土覆盖即可安全过冬。叶片从枝干上 掉下来至下一年的种子萌发后,再剪裁1次,剪掉 有病害、不健康、干枯、瘦弱的树枝。修剪过长的植 株,使其光照充足,以保证植株形态促进成花。成 熟的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和耐阴性,秋季扦插,来 年夏季正是新芽和新叶片生长时期,需肥量较少, 在种植初期只需施足底肥,再配合冬季养护,每隔 30~60 d施肥1次。
6农田管理
珍珠梅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施肥量较少,除 了新栽种的珍珠梅需要适量施用基肥之外,之后不 需要多次施肥,但需要彻底灌溉。通常来说,珍珠 梅枝叶发芽至花朵盛开要彻底灌溉2~3次,并且 在立秋后至霜冻前要灌溉2~3次(包含1次抗冻 水),夏季要根据珍珠梅的含水量进行灌溉,当降水 量较多时不需要灌溉。珍珠梅花朵凋零后要修剪已经发黄的花朵,保证花朵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秋 季或春季初期,要适当剪枝,剪除有病虫害、老弱的 树枝,以促进下一年树枝再生,达到花繁叶茂的目 的。加大施肥量,提供充足的水分,以保证珍珠梅 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矿物质,应用0.1%~ 0.3%氮磷钾复合肥,每隔7~15 d 喷施1次叶片。
7科学管理养护
7.1疏理和修剪
珍珠梅耐修剪,发芽率较高,在日常养护管理 中应对其疏枝、短剪,保证灌木的透气性。如若开 花后没有采集种子,没有剪除剩余的花枝,不修剪 只疏枝,会导致花瓣变狭小;如若开花后不修剪,让 其再开花,会影响植物生长。另外,修剪时要将细 枝与短枝结合,使整体灌木更美观。
7.2灌溉和施肥
珍珠梅耐受性较强,因此,在种植过程中,有的 种植人员忽视了对水肥的管理,不浇水、不施肥。 植物耐粗放不等同于不用田间管理。适宜的水分 和肥料,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长,提高植物抵抗力,促 使花朵开得更大、更多。1年至少施肥1次,可以在 春季施用有机肥。珍珠梅适应性较好,其种植管理 相对简单。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如果种植在厚 实、肥沃的沙壤土中,其长势更好,所开的花朵更 多;需肥量较少,在种植初期只需施足底肥即可,通 常情况下无需再施用任何肥料,之后进行冬季养 护,1~2年施加1次底肥;春季缺水时要适时补水, 夏季和秋季缺水时要做到滴灌不漏,以免造成土地 缺水;在冬季到来前要浇水1次;开花后应适当剪 除残留的花枝、病虫枝、老弱枝等,以保证植株的整 体性,防止营养物质流失,促进植株茁壮生长。
8病虫害防治
8.1叶斑病
发生叶斑病,叶片会出现椭圆或不规则形状的 棕色斑块,叶背有稀薄的棕色斑块,有棕色真菌。 可以用50%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8.2白粉病
发生白粉病,叶片会出现白粉样或灰粉样,病情较重时,叶片细弱卷缩、起皱、过早掉落,花朵弯 曲、干枯。在深秋时节,去除发病幼苗,以减少病 原。注意土壤的通风透光性,降低相对湿度,增加 光照,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发病早期, 用70%甲基托布津或800~1000倍液防治。发病 后期,立即修剪或连根拔除并烧毁。
8.3金龟子
金龟子幼虫啃食叶片、花蕾和花朵,造成叶片 破损。发生虫害初期,可施用40%乐果1000倍液 或50%马拉威1000倍液防治。金龟子成虫具有 伪死特性,可利用该特性,将2.5%硫酸亚胺粉末撒 在植物周围,撒完后疏松表层土壤,在早晨或黄昏 时摇动树枝让成虫接触到药剂中毒而死。
8.4斑叶蜡蝉
斑叶蜡蝉成虫和若虫成群聚集在幼嫩叶背汲 取叶汁,受害叶片会出现穿孔、开裂、卷曲或变粗的 现象。冬季修剪过密枝条并烧毁,以减少害虫数 量;针对成虫可使用防虫网捕捉;在斑叶蜡蝉成虫 及若虫为害期间,喷洒90%敌百虫1000倍液或 40%乐果12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