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离世,掀起港片的黄金年代
发布时间:2024-09-18 23:54 浏览量:22
他的离世,掀起港片的黄金年代
徐少强去世了。
这位老港星是古龙的知己,常在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当然,这么说有点过“文”了,实际上他们都是好酒之徒,或者说酒鬼,常凑在一起喝大酒,以至于古龙因饮酒英年早逝后,传出一个说法,古龙是跟徐少强喝酒喝死的。
徐少强能与古龙结为知己,除了同样好酒外,大概也因他们同有一颗“侠肝义胆”,在水泥森林里向往快意江湖的侠客生涯,生活在别处。
几十年的武侠片生涯,徐少强向往大侠,却总是饰演奸角,导演对他的定位和他对自己的定位总有一点偏差,或许正因如此,才借酒浇愁。
如今,徐少强去世,各路媒体发文时,为了激起大众的回忆,纷纷配上他影视生涯中知名度最大的一个角色画像——《武状元苏乞儿》里的赵无极,当然,这同样是一个大反派。
赵无极是邪教教主,将活生生的婴儿压榨成饮料,以修炼邪门武功,周星驰饰演的苏灿与他初对阵时,完全不是对手,被赵无极打断筋骨,做了一番理疗,从武状元变成苏乞儿。
这个反派角色,作为衬托周星驰的绿叶,未必就是徐少强自己心中的代表作,但他确实最为大众所熟知,是大众心目中的徐少强的“代表作”,香江弯弯曲曲,从山间流入海,红尘俗世就像溪水两岸,人们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
徐少强死后,小他三十岁的妻子在料理丧事中,因悲痛过度,心脏病发,追随丈夫而去,留下一双儿女,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虽然心中向往大侠,但为了赚奶粉钱,配角的徐少强,不红的徐少强,从来不拒绝扮演一个又一个反派,而这一个又一个反派,则成就了他生活中的“大侠”,大侠不只是无拘无束、快意恩仇,大侠更意味着一种人生责任。
徐少强高大魁梧,眼带桃花,一生情史丰富,曾有过三次婚姻,即便如此,那个小他三十岁的妻子,仍在悲痛中为其“殉情”,这当中的故事,外人不得而知,也不必知道。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看到徐少强去世,总会有一点“祭奠”的心情,祭奠的不是那个具体的演员,而是祭奠伴随我们青春成长的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港片黄金年代。
我们这代人年少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电影院”。
在那个看电影还未成为大众消费的年代,我的“天堂电影院”是部队家属院那座为官兵们放映电影的混凝土建筑,电影院三个字是鲜艳的红色,字体之上是更为鲜艳的红五角星。
我的记忆中,官兵们进场井然有序,占满了电影院中间的位置,我们这些家属院小孩要么坐在最前面几排,要么在最后面。
那时在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固定放革命片,其余的时间,放的基本上都是香港武侠片和娱乐片,因为比起富有教育的革命电影,大家更喜欢看这些,这么说可能有点那个,但这就是事实,教员不是说过嘛,一定要实事求是。
那时很多士兵也是半大小子,我们常去宿舍找他们玩,经常在他们抽屉里,翻到港台流行音乐的磁带,记得那时他们反复听的一张磁带是张宇的《用心良苦》。
感觉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流行文化都受港台影响,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自由配置的结果,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结果。
在部队电影院里,武侠类电影主要是新浪潮之后的那代导演拍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克,当然,那时我们还不太知道徐克,我们追捧的是武打明星而不是导演,是李连杰,成龙,赵文卓,元彪这些。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系列,都令我大开眼界,这些电影与80年代的《少林寺》那些截然不同,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浪漫写意精神,镜头极为华丽,动作更注重写意,而不是写实,侠客就像外国电影里的超人,能上天入地,却又有现代人的情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诗化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情节,比如鬼脚七讨要“工资”那段,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与令狐冲的情感纠葛,张曼玉一把火将龙门客栈烧毁永远离开这个无情伤心地,黄飞鸿狮王争霸赢了八国联军的比赛而中国却在现实中输给了列强的那种英雄气短的喟叹……
还有一类是王晶拍的,比如鹿鼎记,《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黄飞鸿之铁公鸡斗蜈蚣》在诗意武侠的基础上又加了无厘头的胡闹搞笑,以及于仁泰拍的更阴郁和风格化的《白发魔女传》。
在这些武侠电影里,还有一部奇作,洪金宝导演的《神州第一刀》,这个电影的台词,几乎是武侠片的天花板,句句古雅遒劲,句句具有雄厚而深情的家国情怀,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重看一遍。
这些在部队电影院里观看的90年代的武侠片构成了我成长时期很重要的一环,后来知道在徐克之前的六七十年代,还有过胡金铨的文人武侠和张彻的暴力美学,于是一部部找来看,虽也能欣赏其中的妙处和特色,奈何那时已过了青春年纪,审美和口味,已被徐克那类九十年代的写意武侠片先入为主了。
记得那时每逢周末,我都要骑着自行车,找到那个“消息灵通”的放映员的孩子,问他一句:
今晚放什么电影?
VCD普及大概是初中时,租碟店如雨后春笋,我们开始大量租借或购买碟片看。
那时的碟片,十元钱能买四五张,算是相当实惠了,现在想来肯定都是盗版,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习惯收集某个演员的老片和新片,比如周润发,周星驰,成龙,李连杰,林正英……
如此一来,看电影就更方便了,不用等到周末去电影院,后来中央六的电影频道开播了,什么电影都放,译制片,革命老片,各种剧情片,但我们最爱看的,还是来自香港的类型片。
记得有段时间,家里能收到凤凰电影台,24小时播放香港类型电影,那简直就是一种狂欢,电影播放前,会有个警示标志,提示本片适合多少岁以上人观看,我记得有一个是适合14周岁以上观看,还有一个是适合十八周岁以上观看。
实话实话,这种提示当年对我们具有“反效果”,但作为一种制度,还是有必要的,比如当下上映的《异形·夺命舰》,有家长带着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小朋友来观看,看了没多久,就骂骂咧咧退席了。
电脑普及后,看电影的载体进一步演进,很多正规和不正规的电影网站倾巢而出,记得那是刚过新千年,网速还不像现在这么快,在线看电影比较卡,记得那时在论坛上,看到有人非常有把握地说,线上看电影,现在做到不卡还不现实,估计几十年以后可以实现吧,后面一帮跟帖的点头称是,言辞中透露出一种幽怨,仿佛在期盼遥遥无期的共产主义的到来。
实际上没过几年,在线看电影就一点都不卡了。
在这之前,出现了高度压缩的DVD光盘,能将某个著名演员或著名导演的所有代表作汇集到一张光盘上,那时我们已经在上大学了,在校外的小摊上有很多商贩兜售这玩意,从价格来判断,大概也全都是盗版的。
正是这种高度压缩的光盘,大大开拓了我电影的眼界,我买了很多世界著名导演和冷门导演的作品专辑,像黑泽明,北野武,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张艺谋,李安,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娄烨,昆汀,科波拉,卢卡斯,诺兰,安哲罗普洛斯,阿基·考里斯马基,塔可夫斯基……
虽然看得多了,但港片依然让我觉得亲切,看到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明星的老片时,依然会饶有趣味地将它看完,尽管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这其实是一种“反刍”,反刍自己的青春岁月,当时的人和事,天气和光影,都会随着老电影剧情的展开,重又展现在你的眼前。
时代继续往前行走,风景又变了,电影院大力普及,我现在居住的小镇,实属方寸之地,就有十几家可供选择的电影院,通过一些APP优惠券,看场电影就跟吃个汉堡差不多。
以往的那些老电影老电视剧,作为一代人的回忆,重又被一些视频平台打捞起来,平台各有各的特色,比如某讯视频、某站,搜集了《权力的游戏》《老友记》等大热美剧,老港片,TVB怀旧剧责被某酷一网打尽,只需每月花十几块,搞个会员,就能白天黑夜随时畅享。
我自己就是为了看港片港剧,买了某酷的会员,一遍遍重温90年代的光影,也是重温自己永不再返的少年时代。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消费这些影视网站的会员,购买的其实是一种极为稀缺和个性化的青春回忆,时代仍然马不停蹄,当虚拟现实的时代到来,每个人的生活将会发生更多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怀旧之人有福了,你可以选择活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活在唐朝,活在宋朝。
怀旧的本质是因为人类是一个有限的个体,青春一去不返,而所有人生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往往在人们不停的向前追逐中被甩在了身后,留在了逝去年代的某个隐秘角落。
正因如此,王朔曾说,香港文化是腐朽的文化,因为它总是回忆和留恋过去的繁华盛世,但这可能也恰恰是生命的某种本质,就像流行歌里唱的,一切皆有尽头,并没有什么永垂不朽。
光辉刹那虽已掠过,但它终究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