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壕”院士,他用白金修理自动门丨科学家日历
发布时间:2024-09-28 23:06 浏览量:12
197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将“开展影响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和可靠性主要因素的研究,为巨型计算机研制高质量、高水平的集成电路”列为重大科研项目。
半导体所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奋战,然而,经过一年的攻关,在制作4千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时却遇到了困难——成品率始终提高不上来,进展缓慢。
这时,一位科学家临危受命,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不仅解决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问题,还制定了科学严格的生产研发规章制度。他就是中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武。
王守武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8年10月,王守武在科研环境不利的条件下接手工作,开始全面负责4千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研制任务,猛攻成品率。 当时他就提出了“不仅要研制成功样品,还要有一定的成品率”。
王守武首先分析了成品率低下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解决方案。
刚着手时,他就遇到一个棘手问题——超净区入口处的风淋浴室的门经常坏。
按照要求,每个工作人员进入超净区前必须经过40秒钟的风淋浴。但当时风淋浴室的门的质量不过关,经常发生故障,使人员总被闭锁在风淋浴室里,因此有人把自动控制门改为手动开关。虽然人员进出方便了,但是很难保证每人都能经过40秒钟的风淋浴才进入超净区。
王守武要求把自动控制门修好,但是电工班的修理人员束手无策。于是他就亲自动手修理。经过分析,王守武发现故障主要发生在一个继电器的接触点上,是接触材料没有过关。于是他想到用白金来做接触点材料,因为白金的熔点很高,在高温下不易氧化。
果然,自从王守武把两片白金焊接在接触点上以后,自动门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故障。
1979年王守武在超净线工作
来源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王守武还坚持严格工艺检查,他认为只有每道工序都检查,找毛病,解决问题后才能提高成品率。一开始,一些工人不习惯于严格操作,王守武为此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工作中,王守武更是以身作则,每天都是早来晚走,经常在超净线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在他严谨的科研作风带动下,超净线里的风气焕然一新,科研人员各司其职,严格把关,工人认真操作,一丝不苟。 最终,研究团队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千位N沟MOS动态随机存储器管芯的成品率终于有了大幅提高。
1979年9月28日,我国4千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研制成功,批量成品率达20%以上,最高达40%,为国内最高水平。
从1978年10月到1979年9月,王守武团队共做出大规模集成电路三种版图的样品104个,从1979年10月到11月连续八批正式投片做出成品275个,获得了20%以上的管芯成品率,并且进行了可靠性摸底试验。
4千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研制成功这一重要突破,不仅在198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更重要的是,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历史!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情怀贯穿了王守武的一生。就像他在11岁时刊登在校刊《民智》上面的话:“努力救国,努力富国,努力强国”。
机床是用来加工金属和其他硬质材料的机械设备。它通常包括一个稳定的床身和一个或多个工具,可以通过切削、磨削、钻削等方式将原始材料转化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机床类型:
参考资料:
[1]李艳平,康静,尹晓冬.硅芯筑梦:王守武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2]中国半导体研究的“拓荒者”——记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武[J].工会博览,2019,(24):45-4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