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上甘岭》开播差评一片,观众差评理由却出奇一致
发布时间:2024-10-15 22:12 浏览量:13
这两天手机几乎被《上甘岭》刷屏了,央视一套黄金档,这排面,想不关注都难,战争片年年有,为啥这部这么火?
开播前,观众期待值拉满:这可是上甘岭,志愿军用血肉铸就的丰碑,拍好了是史诗,拍砸了是要挨骂的!
带着这份好奇,我看了好几集。
说实话,观感有点复杂,画面、剧情、演员演技都在线,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不是说不好,而是这种“好”有点套路,像是在完成任务,少了点打动人心的东西。
不得不承认,《上甘岭》在制作上是花了心思的。
一开场,美军战机呼啸而过,炸弹倾泻而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剧组为了还原真实战场,1:1实景搭建,道具细节都力求完美,就这满地的炮弹壳子,看着都让人头皮发麻。
可是,仅仅靠视觉冲击就能打动观众了吗?
战争片,拍的不是“燃”和“炸”,而是战争背后的东西。
《上甘岭》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那段历史,观众真的太熟悉了。
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困难,志愿军战士们硬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第一集的战斗场景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呈现。
战士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画面很震撼,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的人是有血有肉的。
他们有恐惧,有害怕,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对胜利的渴望。
《上甘岭》中,黄轩饰演的段显峰,一个从军事学院弃笔从戎的热血青年。
初入战场,面对敌机的轰炸,他也会慌乱,也会犯错。
这个细节的刻画就很好,真实可信。
但是,类似的细节还是太少了。
我们需要看到更多战士们在战场上的真实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精神支柱。
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好的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敬佩他们……
雷点重重有不少观众,现在的战争片,不是抗日神剧,就是手撕鬼子,太假了!
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为什么要刻意煽情?
两种观点,其实都代表了观众对战争题材电视剧的期待:既要真实,又要感人。
真实,就是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
不能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感人不是要刻意煽情,而是要通过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去表现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去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上甘岭》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目前来看,还是有些“用力过猛”。
战争场面拍得很宏大,但人物塑造还不够丰满,情感表达还不够细腻。
当然,这只是刚开播的观感,后面的剧情会如何发展,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我希望,《上甘岭》能够跳出传统战争片的窠臼,用更真实、更人性化的视角。
去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
毕竟,当硝烟散尽,我们该如何铭记?
不是靠口号,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年,国产战争片没少被吐槽。
抗日神剧层出不穷,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各种雷人情节,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
观众不是傻子,谁都能看出这些剧是在瞎编乱造。
战争从来都不是儿戏,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更不应该被如此消费……
国产剧的经典《上甘岭》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战争片的一丝希望。
它没有走抗日神剧的“流量路线”,而是选择了“上甘岭”这个沉重而严肃的题材,足以看出主创团队的野心和诚意。
但仅仅有诚意是不够的,一部好的战争片,还需要有更高的格局和更深的思考。
要跳出单一视角的叙事模式,以往的战争片,往往是以“我军全胜”为主旋律,敌人都是一群“纸老虎”。
这种叙事方式,虽然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但也容易陷入脸谱化的窠臼。
真实的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和复杂。
第一集中,段显峰面对敌机轰炸时的慌乱和无措,就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
但仅仅是“点到为止”还不够,我们需要看到更多不同视角的碰撞。
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心理博弈,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等等。
战争片,不是历史纪录片,它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还原历史,而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去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
《上甘岭》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对今天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剧中除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也应该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意义。
铭记历史,不止于“上甘岭”,更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战争片不是“流量密码”,更不是“娱乐工具”,它应该承载更多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我们期待着,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像《上甘岭》这样,既有史诗气质,又有人文关怀的战争片,让那些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永远被铭记,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