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磅官宣!时隔八年,将在10月31日归还中国!

发布时间:2024-10-29 11:10  浏览量:12

“东方宝石”的归来,不仅仅是16只朱鹮的简单迁徙,更象征着中日两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合作的深化,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承诺。

朱鹮,这种一度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意义。

它不仅是日本的国宝,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征着爱情、吉祥与和平。

这场跨越国界的朱鹮复兴之旅,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朱鹮,这种体态优雅、羽色亮丽的鸟类,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它们偏爱栖息在湿地、稻田和溪流附近,以小鱼、虾、蟹、蛙类和昆虫为食。

朱鹮特殊的生态习性,使其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要知道它们奉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为伴侣,便终身相守,一方不幸离世,另一方则会孤独终身,不再另觅伴侣。

这种忠贞的爱情,固然令人感动,却也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此外,朱鹮的繁殖力也相对较低,每年仅产卵一次,每次产卵2-4枚,且幼鸟的存活率仅为33%。这意味着,即使在理想的环境下,朱鹮种群的增长速度也十分缓慢。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朱鹮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湿地、森林等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朱鹮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也急剧减少。

水体污染和农药滥用,进一步加剧了朱鹮的生存危机,直接影响它们的健康和繁殖能力。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朱鹮美丽的羽毛,它们还成为了盗猎者的目标,惨遭捕杀。

加之鹰、雕、黄鼠狼、蛇等天敌的威胁,朱鹮的种群数量在短短几十年间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1963年,前苏联率先宣布朱鹮在其境内绝迹。

随后,朝鲜、日本等国也相继报告朱鹮数量锐减,甚至消失。这无疑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

面对朱鹮的生存危机,各国科学家开始了环球搜寻,希望能够找到残存的野生朱鹮种群。中国,作为曾经朱鹮分布最广的国家,自然成为了搜寻的重点区域。

197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鹤鹮课题组”,由鸟类学家刘荫增带领团队,踏上了漫漫寻鹮之路。

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山川河流,从东北的平原到西南的山区,历尽艰辛,却始终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寻鹮之路,充满了希望与失望的交织。最初,课题组的搜寻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进展缓慢。

后来,他们将目光锁定在秦岭地区,因为这里被认为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的共同家园,被称为“秦岭四宝”。

只是即使在秦岭地区,搜寻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刘荫增团队沿着燕山、吕梁山、大别山、中条山和天山山脉一线进行地毯式搜索,但仍然一无所获,甚至连一根朱鹮的羽毛都没能找到。

就在课题组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来自陕西林业厅的消息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曙光。原来,陕西林业厅也组织了多支队伍,在秦岭地区开展朱鹮搜寻工作。

尽管他们也尚未找到朱鹮,但这表明,社会各界对朱鹮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这无疑为课题组注入了新的动力。

1980年,课题组成立的第三年,甘肃康县传来消息,有人声称在那里发现了朱鹮的踪迹。刘荫增立即率队赶往甘肃。

康县曾是1964年最后一次记录到朱鹮存在的地方,因此,刘荫增对这次的搜寻充满了期待。然而,当他们到达康县后,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失望。

由于工业发展,康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适宜朱鹮栖息的湿地和森林,已经被工厂和农田所取代。

尽管如此,刘荫增并没有放弃希望。他走访了当地居民,询问他们是否见过朱鹮。

终于,一位工人在自己收集的鸟类羽毛中,找到了五根朱鹮的羽毛。虽然这五根羽毛是几年前收集到的,但这足以证明,朱鹮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

1980年底,“中国鹤鹮课题组”的三年期限即将届满。刘荫增在提交的报告中,无奈地写下了“中国境内已无朱鹮”的结论。

这份报告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即将刊登在报纸上。然而,就在最后一刻,刘荫增却叫停了报告的发表。

他坚信,中国一定还有朱鹮存在,他不愿意就这样放弃。在刘荫增的坚持下,上级同意他继续进行搜寻工作,这一次,他将独自一人,背水一战。

朱鹮重现江湖

信息来源:1980年中国差点儿宣布朱鹮灭绝,他怎样发现全世界仅存的7只?——北京日报客户端

信息来源:四十年中国朱鹮保护之路——光明网

1981年,刘荫增三顾陕西洋县。此前,曾有人报告在洋县发现朱鹮,但刘荫增前两次的考察都无功而返。

然而,洋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始终让他难以释怀。洋县地处偏远,未受工业污染的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朱鹮理想的栖息地。

因此,在最后一搏的关键时刻,刘荫增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洋县作为他的最终战场。由于资源有限,这次陪同他一起前往的,只有一名司机。

为了发动群众参与搜寻工作,刘荫增与当地林业局合作,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鹮行动”。他们组织村民观看朱鹮的纪录片,让人们了解朱鹮的珍贵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同时,他们还宣布,凡提供朱鹮线索者,将获得一百元的奖励。在那个年代,一百元可不是小数目,这无疑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

一时间,各种“发现朱鹮”的报告纷至沓来。然而,刘荫增和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每次满怀希望地赶到现场,看到的却都是白鹭、苍鹭等其他鸟类。

就在刘荫增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洋县金家河传来消息,有人在那里见到了朱鹮。

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之前多次的失望经历,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这次又是徒劳无功。

但刘荫增仍然坚持前往。对他来说,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当刘荫增和村民们快要到达目的地时,天空中一抹粉色的身影掠过,紧接着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

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让刘荫增心头一震。他一眼就认出,那是朱鹮!沿着朱鹮飞行的方向,刘荫增加快了脚步。然而,在金家河搜寻了三天三夜,他们依然没有找到朱鹮的踪迹。

正当搜寻工作陷入僵局时,附近的姚家沟引起了刘荫增的注意。姚家沟地处偏僻,只有七户人家,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朱鹮理想的栖息地。

果然,在这里,刘荫增终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朱鹮——一对成年朱鹮和三只幼鸟。这个发现,让刘荫增欣喜若狂。他立即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并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上级。

经过确认,刘荫增在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也为中国朱鹮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朱鹮,中国政府在洋县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刘荫增也选择留在姚家沟,成为第八户“居民”,全身心地投入到朱鹮的保护工作中。

中日合作

信息来源:时隔8年 日本将再次进行朱鹮归还活动——海外网

就在中国发现野生朱鹮种群的同一年,日本的朱鹮保护工作却陷入了困境。尽管日本采取了人工繁育等措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到1995年,日本只剩下最后一只老年朱鹮,本土朱鹮濒临灭绝。目睹中国朱鹮种群的繁荣,日本政府深感羡慕,但也无可奈何。

1998年,中国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访问日本,期间,日方官员提出希望中国能够提供几只朱鹮,用于日本的人工繁育项目,中国政府欣然同意了这一请求。

1999年,两只朱鹮“友友”和“洋洋”作为“国礼”被送往日本,它们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对朱鹮保护的共同期许。

“友友”和“洋洋”的到来,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日本政府和人民将它们视为珍宝,提供了最好的照顾和保护。在中日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友友”和“洋洋”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开始繁衍后代。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在朱鹮保护领域的合作,2000年,中国又赠送了一只雌性朱鹮“美美”给日本。2003年,日本最后一只本土朱鹮去世,标志着日本本土朱鹮的灭绝。

然而,来自中国的朱鹮却在日本繁衍生息,为日本朱鹮种群的延续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后,中国又先后两次向日本赠送朱鹮,分别是2007年的“华阳”和“溢水”,以及2018年的“楼楼”和“关关”。至此,中国共向日本赠送了七只朱鹮。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朱鹮的数量从最初的两只,增长到现在的数百只,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日两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彰显了国际合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10月,日本政府宣布将16只在日本出生的朱鹮归还中国。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16只朱鹮,包括9只雌性和7只雄性,年龄在1到6岁之间,都是正值壮年的健康个体。它们将经过严格的检疫和适应性训练后,回归中国。

此次朱鹮的归还,是根据中日两国之前的协议进行的。协议规定,日本需要将中国赠送的朱鹮及其后代中的一半归还中国。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日本政府对协议的遵守,也传递出日本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积极合作的信号。

朱鹮的回归,在中国国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人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着喜悦和激动之情,“朱鹮回家”成为了热门话题。

一些网友回顾了当年中国赠送朱鹮给日本的历史,感慨万千,认为这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体现。也有人认为,朱鹮的回归,象征着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以及在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的深化。

笔者认为

朱鹮的跨国复兴之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表明,国际合作是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中日两国在朱鹮保护上的成功合作,为其他国家开展类似的合作项目树立了榜样。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更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我们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充满生机的未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