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洞见 | 核药赛道开跑,开辟下一个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4-11-18 18:22 浏览量:10
转自:泰格医药
1905年,居里夫人创制镭针,进行了第一例放射性同位素的插入治疗,揭开了放射性药物发展的序幕。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核药赛道正在悄然升温,尤其是在临床价值导向下,核药研发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图1 上海市药监局药品监管处,刘露
图2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黄钢
2024年11月8日上午,由上海市核学会主办、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承办,并由泰格医药及观合医药协办的“核药临床研究GCP学习班”于上海顺利举办。课程伊始,上海市药监局药品监管处刘露与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黄钢进行了开幕致辞,欢迎来自产业界、学术界、医疗机构的核药临床研究领域专家,分享核药的最新开发策略与注意点,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核医学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目前,核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份额不到 1%,但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跨国巨头、中国药企和研究机构的关注,积极投入多种放射配体疗法产品开发。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泰格医药首席科学顾问杨劲分享课题《临床价值导向下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开发和监管》。他指出,药物创新正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为了提高成功率,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从而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在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的研发中,核药具有诊疗一体化、组织选择性和抗药性低的特点,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其转化推广,如脱靶风险、治疗性核素游离、器官毒性等。核药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技术创新与靶点创新同样重要,放射性疗法有望从新靶点、新配体、新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联合疗法四个方向取得新的进展。
作为行业先锋,诺华公司在核药领域的临床开发和上市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诺华全球药品开发中国临床开发治疗领域负责人唐博謇分享课题《放射性配体治疗临床开发回顾》。以PSMA为靶点的177Lu-PSMA-617为例,因具有高效的靶向性和独特的作用机制,成为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药物。一项关键性III 期VISION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使用177Lu-PSMA-617疗法能够显著延长晚期PSMA阳性mCRP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177Lu-PSMA-617的III期PSMAfore研究同样达到主要终点,在未经化疗的mCRPC患者中展现出超过两倍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获益。随着对不同分期和类型的前列腺癌治疗效果的进一步验证,放射配体治疗有望成为更多前列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为了确保RDC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实施有效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流程,建立一套高效的协同质量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复旦肿瘤 GCP 办公室负责人刘燕飞分享《核药临床试验协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由于放射性药物既是放射性物质又是药品,因此受到放射性物质和药品双重法律及监管要求的约束。执行放射性药品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放射性诊疗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及《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还需要配备专门的设施,如核医学科病房、病床、核药房、PET/SPECT、放射性活度计及给药防护设备等。此外,完善的核医学科团队及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配置也是确保临床试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集中多部门优势协同合作,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质量分析,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效能,从而提升试验效率和数据质量。
在核药临床试验的实际操作中,项目负责人(PI)扮演着关键角色。复旦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主任陈洁分享《PI 眼里的核药注册临床研究》。在众多治疗方式中,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作为一种创新的靶向治疗手段,近年来在NETs患者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80%以上的神经内分泌瘤(NET)高表达SSTR,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与SSTR结合,检测肿瘤的代谢活性并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放射性核素在结合到肿瘤细胞后释放辐射,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导致其死亡或无法继续分裂和生长。在NET领域,临床上已开展PRRT药物联合、剂量个体化、联合局部治疗、辅助及新辅助治疗和疗效预测、评估、标志物等试验研究。
除了注册临床研究外,通过IIT研究,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核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实际临床环境中探索新的应用和优化治疗方案。
上海市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分享《肿瘤学者发起的IIT研究与多中心研究介绍》。为了进一步验证68Ga-FAPI显像在更多疾病类型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已开展系列IIT研究探索其在其他适应症中的表现。通过头对头18F-FDG和68Ga-FAPI显像,并经过定量分析和视觉分析,初步研究成果显示出68Ga-FAPI显像在头颈部原发不明肿瘤中和复发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优势,这些显像研究不仅促进了分子影像探针临床转化,还满足了患者精准诊断的需求,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IIT研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临床经验与科研水平差异以及研究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需待解决。
组织和实施核药药物临床试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协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刘畅分享《核药临床试验的组织与实施》。在核医学临床试验开展前,需取得相关资质要求,并通过政府备案批准。在核医学临床试验开展阶段,需对各周期临床研究的方案要素、实施要素和核查要素加以重视,比如:辐射剂量学研究、放诊药物的技术特征、放射性药物协调管理等。在临床试验的选择上,不应过分依赖诊疗一体化,需根据具体的核素/螯合方式/配体的生物学效,制定研究终点/疗效的合理预期,充分了解剂量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不良反应(AE)同样也是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郁春景分享《核药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判断与思考》。AE 是否被正确收集和评估,将直接影响试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进而会影响到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药品上市后的用药安全。根据核药的AE特点,我们需注意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副产物;过量或不当使用放射性核素,辐射效应可能导致细胞损伤甚至基因突变;前体与核素之间可能存在叠加作用,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性效应,从而引发新的不良反应。为确保用药安全,应持续探索放射性核素的个体化剂量,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理AE。
为了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因各实验室检测能力差异或检测方法及正常值范围的不同导致的数据偏倚,中心实验室在核药试验中不可或缺。
观合医药核药负责人宋波分享《核药临床试验中心实验室的作用和挑战》。由于核药的独特性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放射性核素的射线能量及其辐射暴露水平,需要通过SPECT/CT和PET/CT来评估药物的辐射剂量和生物分布情况,另外,总放射性和代谢稳定性的检测也是核药临床研究的重要检测指标,可以提供核药的药代动力学,排泄率,主要代谢物和母体药物在体内的比例,消除和排泄途径等关键数据。同时也需要关注非核素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辅助性的疗效指标。中心实验室一站式的服务能力,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试验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保障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放射性疗法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的放射性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文 | 余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