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正走向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4-11-19 09:58 浏览量:10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发展仍在“快车道”上奔逸绝尘,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上更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已经应用在包括胃癌、食管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中。
11月14日-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西安召开。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陈小兵教授在大会上接受39健康采访时指出,我国胃癌、食管癌治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未有突破,免疫治疗的加入正在打破这一困境,部分晚期患者甚至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未来能否用药物代替手术让消化道肿瘤患者达到治愈的效果?“应该说有苗头、有前景、有希望”陈小兵教授对此满怀憧憬。
01
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4年1月27日《胃癌的免疫治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到直接应用于临床的《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发表,免疫治疗研究的进展,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陈小兵教授介绍,目前对于免疫治疗的研究发展方向从五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三药联合,单药疗效有限,联合才是王道;其次不是人人都能免疫治疗,有些肿瘤病人并不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甚至出现副作用,需要筛选优势人群;第三是治疗方案从后线往前线移,不能等到很晚才想到免疫治疗,应该在一线治疗中,甚至在术前、术后都要考虑免疫治疗的加入;第四是治疗目的从过去单纯的追求让肿瘤患者活着,到目前为止有望通过免疫治疗实现治愈,这叫从姑息到治愈的治疗理念转换;最后,是从过去的围手术进入到了围手术期,围手术期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现下研究的热点。
在陈小兵教授看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在以往晚期食管癌治疗中,主要以传统的化疗和放疗为主,预后较差,既往一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还不足10个月。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针对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LA-ESCC)患者用紫杉醇和顺铂化疗方案+PD-1单抗作为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初步结论显示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已经超过了25%。“这是非常不敢想象的,意味着每4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能够通过药物让癌细胞完全消失。”陈小兵说。
由于胃癌较为特殊,且存在免疫抑制性,为胃癌治疗和临床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目前,免疫治疗在胃癌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同时要注意,PDL-1作为胃癌免疫治疗靶点并不是绝对的完美,PDL-1高表达的人群也并非人人都有效,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陈小兵说,“从近期研究当中看到,不管是免疫治疗还是靶向治疗,在胃癌领域总体来讲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抗血管靶向药等免疫疗法使胃癌治疗探索趋于精准化。HER2、Claudin18.2、FGFR、EBER、PDL-1等多种新型靶点的挖掘也带来无限可能。”
◎ 陈小兵教授做主题报告。/图:中国抗癌协会
02
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患者才能够在免疫治疗中获益
医学的最高境界是预防,而治疗的最高境界是药物,手术是无奈之举。如果有一天我们只需要吃药打针就能治病,我们可以不手术,那就最好了。那么免疫治疗是否也能迎来这样的春天呢?陈小兵说有苗头、有前景、有希望。
如何让免疫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陈小兵教授说,“首先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只有相对安全的医生,任何一个医生都希望药物用在病人身上能够有效无毒或者高效低毒,但这是理想,甚至是梦想,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还有太多因素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
“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体能状况,他的白细胞数量的高低,甚至于他的心理作用,他的生物钟是不是经常晚上睡不好觉,严重的睡眠剥夺等等,都会干扰免疫治疗的效果。”陈小兵教授表示,在对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前,一定要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各方面进行评估。
其次,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再教育,要沟通再沟通。陈小兵教授说,“在临床实践中我带领的团队成员会对每一例病人在用免疫治疗前,还要做患者教育、科学普及。”
“很多患者以为免疫药物是‘灵丹妙药’,但其实免疫药物本身并不抗癌,它进入人体后,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抗癌,典型的‘借刀杀人’。”陈小兵教授将免疫治疗的过程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西游记中的唐僧(免疫药物),他打不赢“妖怪”(癌细胞),需要依靠孙悟空(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的能力,只是现在这个孙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需要唐僧去解放他。
“而你的焦虑、抑郁、不信任、不坚强都会抑制你自身的免疫力,再好的药物,再好的治疗手段,再好的医生也就活不了一个不想活的人。”陈小兵教授说,我们临床医生现在还是一个人文学家、心理学家,甚至于是社会学家,为什么?因为你得了解人性,我们常说先了解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得了什么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