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发布时间:2024-11-27 20:09  浏览量:20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实践证明,通过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史中领悟数学文化,形成数学思维;在数学应用中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体会数学的应用之美;在数学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品味数学美的内涵。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介绍有关的背景文化;可以作专题演讲;也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作文、科普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在此基础上,要灵活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动口动脑,积极思维。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倾向于“系统学习”,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高效接受式学习方式。但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仅有这种学习方式已远远不够,我们把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救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可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到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而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很快都学会借用圆形(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这样启发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大力挖掘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如在讲授“黄金分割”中,可适当讲述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无穷魅力:漂亮的五角星图案;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克/厘米3,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4克/厘米3,月球与地球平均密度的比值恰为0.618;每昼夜24小时中需保持睡眠9小时,而9与15之比为0.618的近似值;人的正常体温是37℃, 37℃×0.618≈22.9℃,在此温度中,肌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生理机能都处于最佳状态,人们感觉最舒适;报幕员站在舞台的一个黄金分割点,最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件件实在的事例、一幕幕精美的画面,有力地印证了黄金分割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再如在探讨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的一些特征后,可引出这个故事: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对圆就有了精辟的描述。电脑出示墨子的头像和墨子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而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将圆的历史研究成果呈现出来,能让学生的视野在时空上有了更广阔的延伸,对圆的认识也更加具体丰富起来。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