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羽小将赛场离世,这3类运动猝死风险高!“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

发布时间:2024-07-02 15:15  浏览量:10

7月1日,亚羽联和印尼羽协发布公告称,在印尼举行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中国羽毛球队的17岁小将张志杰突然晕厥,送医后不治身亡,因抢救无效去世。

对张志杰的意外离世,公告表示:“世界羽坛失去了一位天才选手。”人们也纷纷表达着遗憾与悲痛。截至目前,张志杰的去世原因暂未公布,这也成为不少人关心关注的焦点。

微博大V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发文表示:

“这么年轻的运动员猝死,猝死前有明显抽搐,从我的角度来说患者可能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性很大。”

上游新闻记者采访的重庆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认为:

“从视频看,张志杰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倒地抽搐,随后送医后意外身亡,基本符合运动性猝死的情况。”

据羊城晚报报道,印尼羽协向国际羽联提交书面申请,请求国际羽联修订医疗团队在未经裁判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入场的规则,从而让运动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面对猝死先兆时,应该如何科学急救?

据了解,运动性猝死是指因为过量的运动导致死亡。统计数据显示,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81%),脑源性猝死占第二位(17%),通常情况下,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猝死的危险性也就会随之增加。如果没有及时施救,患者四分钟以后的存活率就将大幅度下降,这个短暂而关键的抢救时间也被称为“黄金四分钟”。

近年来,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运动爱好者,不幸猝死的新闻时有报道。2022年4月刊发在《法医学杂志》的一篇《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年-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发现导致运动猝死人数最多的前三种运动是:篮球(34.5%)、跑步(19.5%)、羽毛球(12%)。

研究截图

据调查,综合锻炼、乒乓球、足球、健身、高尔夫等运动,都有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

为避免运动性猝死,一方面是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另一方面,第一时间的科学急救至关重要,其中关键手段就是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有业内专家表示,AED可以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挽救率提高到50%。

近年来,有不少险些猝死的人,因为抢救及时而死里逃生,其中广为认知的就是丹麦足球运动员埃里克森。

2021年足球欧洲杯赛场,埃里克森突然在无对抗情况下倒地,在事故发生的第52秒,AED即被送达,自动识别除颤后,埃里克森恢复意识,随后被转入医院。如今,埃里克森不仅依然在绿茵场上驰骋,还刷新了多项纪录:16次关键传球创丹麦球员新高,成为丹麦队史欧洲杯最年长进球者。

作为“救命神器”的AED,在国内也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普及率越来越高。在运动性猝死的高发区域——体育场馆配备AED,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共识。2024年1月1日,《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2021年,成都所有市属体育场馆AED已经全部配备。

不仅在体育场馆,如今各地AED的布置已经延伸向更多公共场所,并致力于帮助市民更容易找到与使用。

2023年,深圳施行新标准,城市主要交通场站、体育健身场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学校、大型购物场所(50000平方米以上)等一类公共场所,AED配置密度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之一:每台AED服务辐射半径≤300米;施救者直线步行3~5分钟可获取。同年,北京发布了重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电子地图,5089台AED覆盖全市3116个点位,市民可以通过导航及时找到。

AED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有多少、能不能找到的问题,还要解决市民群众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的问题。据媒体报道,不少地方的市民对AED的知晓度仍有待提高。要避免猝死悲剧的发生,一方面要在重点场所和活动赛事配备医疗专业急救团队和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让更多市民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让随时随地开展急救成为可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