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淡水孕育的温润奢华之光
发布时间:2024-12-07 14:55 浏览量:10
你是否钟情于珍珠呢?在这些缤纷的珍珠颜色里,你又对哪一种情有独钟?是更倾心于柔光珍珠的温婉,还是亮光珍珠的璀璨?
珍珠是唯一一种由生物体孕育而生的宝石,其孕育者多为生活在海里的珍珠贝,或是淡水之中的河蚌、珍珠蚌。故而珍珠可分为海水珍珠与淡水珍珠两类。
许多珍珠品种已实现人工养殖,例如澳白,也叫澳中南洋白珍珠,其母贝是白蝶贝;大溪地黑珍珠的母贝则是黑唇珍珠贝;爱迪生淡水珍珠的母贝是三角帆蚌。
澳白
难道只有这些贝蚌才能孕育珍珠吗?并非如此,还有一些带壳的物种也具备产珠能力,像女王凤凰螺,它所产的珍珠名为孔克珠,色泽介于粉色与红色之间,还带有火焰般的纹路;椰子涡螺产出的美乐珠,颜色从红到黄褐色不等;圆蛤珍珠则能孕育出紫色的珍珠。鲍鱼偶尔也会产出珍珠,只是其形状通常极不规则,并非圆润之态,且呈现出一种炫彩的颜色。
孔克珠
对于市场而言,一颗珍珠的大小是否适中、形状是否圆润、是否无瑕,以及其光泽度如何,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养殖,这一切都决定了珍珠的稀有程度,进而决定其价值。
市面上我们所能购买到的绝大多数珍珠均为人工养殖,因为天然形成一颗珍珠并被人类发现,本就是极小概率之事,更别提发现那种又大又圆且无瑕的珍珠了。所以在珍珠能够人工养殖之前,它一直是各国皇室的专属宝石。
珍珠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那迷人的光芒与颜色又从何而来?
若用一句话概括,珍珠是珍珠母贝自身防御系统将入侵异物包裹钙化的成果,仿若给自己构建了一个结界。倘若你打开一颗贝壳,便会发现其内侧质地有着极为光滑且带有虹彩珠光的表面,这层物质便是珍珠质,其成分包含碳酸钙与贝壳蛋白,坚固且富有弹性,而珍珠的表面正是由这样的珍珠质层层覆盖而成。
或许是某个极其微小的入侵者,如寄生虫,进入了软体动物体内或外套膜组织之中,这就如同被其免疫系统察觉一般,受到刺激的贝壳便会在刺激物周围形成一个珍珠囊,随后分泌碳酸钙与贝壳硬蛋白来包裹该刺激物。毕竟这些软体动物没有手脚,无法与入侵物抗争,它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用分泌物将其层层包裹。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珍珠质一层又一层的包裹下,原本的异物便逐渐形成了一颗珍珠。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多数情况下仅会形成一颗珍珠,有时也可能会有多颗。贝壳越大,其孕育出的珍珠往往也越大,而且贝壳的生长过程及其活动还会对珍珠最终的形态产生影响,包括珍珠层的厚度、形状以及光泽度等。
因此天然形成的珍珠本就难得,若是恰好长成正圆形且毫无瑕疵,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珍珠那独特的光泽,实则是由珍珠表面与内部的光反射和光干涉所产生的结构色。倘若放大观察,珍珠层呈现出六方片连续堆叠的薄层排列,其有序度越高、层数越多,光泽便越佳。
至于珍珠的颜色,我们见过金色、银色、白色、黑色等多种,其颜色主要取决于母贝唇部的颜色,同时也会受到生长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影响。就像前面提到的白蝶贝,其中的精纯贝能够孕育出金色珍珠,淫唇贝则会产出白色珍珠,大溪地黑唇牡蛎产出的是黑色珍珠。
即便属于同一物种,所孕育珍珠的品质与颜色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一上色过程恰似烧烤,有的上色极为均匀,有的则可能这边颜色深些,那边还未完全上色,更不用说珍珠的形成过程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如何培育出一颗较为完美的珍珠呢?其实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颇为悠久,只是养殖过程较为繁琐且漫长,并且仍不是完全可控的。以澳白为例,其母贝白蝶贝对水质要求颇高,目前主要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塔西提岛和菲律宾等地养殖。
当白蝶贝生长到足够大时,才能进行珍珠孕育。养殖者会先在贝体上开一个小口,然后植入一颗人造珍珠核,通常是一个正圆的植入物,将其放置在性腺或外套膜内,同时可能还会在旁边植入另一个贝壳的外套膜组织,以此刺激母贝分泌珍珠质。
接下来,便将它们放置在一个个防护网中,悬挂于富含天然营养物质的避风港湾内,让其进食生长,静候母贝孕育珍珠。但这并非是一个完全放任自流的过程,因为即便如此精心照料,白蝶贝有时也会毫无征兆地死亡,就如同养花一般,所以养殖者大约每隔一个月就需要将它们打捞上来查看其是否存活、健康状况如何,还要为其进行清洁,去除表面的寄生物、藤壶等,并且要将其翻面,以确保珍珠层能够均匀生长。澳白珍珠一般至少需要养殖两年以上方可收获,不同物种所需时间可能有所不同。
文本来源 @林林Eileen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