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重庆|外国留学生走进重庆北碚,开启“村”游—— “没想到中国乡村这么有魅力”

发布时间:2024-12-17 09:04  浏览量:3

人民日报

走进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房前屋后,载有成片的黄金香柳。

“大家看,这些就是黄金香柳,它的叶片细长呈青黄色,用手搓一搓会有香味。”东升村党总支副书记王琼玲指着路边2米多高的树,向外国留学生们介绍道。

“好神奇!真的有香味,就像香水的原料。”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法蒂玛·沙赫扎德学着王琼玲的动作,把一簇叶子凑近鼻尖,用手指搓揉出香味。

不久前,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西南大学承办的“感知中国—碚城探秘·乡建寻踪”来华留学生乡村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在东升村实践基地举办。来自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等多国来华留学生开启“村”游,体验乡村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青石板小路上。留学生们一路朝红楼与北碚公园的方向步行。

“你们看,这里有个地砖,上面写着红楼1932,这是红楼建成的时间。”西南大学带队老师原舒畅提醒大家往地上看。

红楼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于1932年亲自主持修建,最初是兼善中学校舍。如今的红楼是北碚的美术展馆,楼内藏有32万册古籍和民国、抗战历史书籍。

听了红楼的故事,来自泰国的帕塔拉顿·乔姆旺说:“我以为这只是一栋修建得很漂亮的楼,原来它承载着这么多时代记忆。”

“卢作孚先生兴办教育、创办实业,以民生公司开创民族航运新篇章,并在抗日战争中挺身而出,组织宜昌大撤退,把人员和物资安全抢运到四川后方。”卢作孚纪念馆内,讲解员向留学生们讲述卢作孚的事迹。

“这是民族英雄,值得敬佩!”来自越南的阮氏宝玉听得很认真。站在宜昌大撤退所用轮船“民俗轮”的模型前,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我想发给我的朋友们也看看。”

在东升村的一片红薯地里,工作人员燕子带着部分留学生体验挖红薯。

“快来瞧瞧,这些绿叶子底下可都埋着红薯呢!大的有三四斤,看咱们今天谁能挖出最大的红薯!”她手执铲子,轻轻拨开土层,示范如何绕开根茎,把红薯挖出来。

“怎么区分红薯和土豆?”阮氏宝玉问。

“是这样,长在地里的土豆植株通常茎直立,叶子呈羽状,而红薯植株则藤蔓较长,叶子多为心脏形或三角形,且藤蔓上常有绒毛。”燕子解释完后,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王靖柔主动承担翻译职责,用英语向阮氏宝玉和其他留学生讲了一遍。

听完讲解,留学生摩拳擦掌,纷纷拿起铲子挖红薯。不一会儿,红薯就堆起了小山。

阮氏宝玉说,“这里的乡村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原来真实的中国乡村是这样的,环境很美!”

在柳荫村,留学生们动手学做中医药锤。“这个艾草锤有什么功效?”来自伊朗的留学生阿里雷扎·塔汗提问道。

“艾草锤的好处可多了,用了它能让你不那么焦虑,晚上睡得香,缓解肩颈痛,还能帮你排排湿气,身体更轻松自在。”示范艾草锤制作的老师说。

体验了艾草锤制作,留学生一起来品尝农家乐美食。餐桌上,当地特色菜式摆了一桌。“这个是野菜饼,是我们村很受欢迎的特色小吃。”农家乐老板老刘说。

“这是我来中国后第一次到乡村,体验挖红薯、制作药锤、品尝农家乐。我之后想再去更多乡村看看,体验中国乡村生活。”活动接近尾声,来自巴基斯坦的哈菲兹·穆罕默德·西坎达尔十分不舍。

“中国乡村和想象的大不一样,没想到这么有魅力。”阿里雷扎·塔汗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