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165万元,比黄金还贵!以前在农村当垃圾,为何现在暴涨?
发布时间:2024-12-23 11:31 浏览量:28
你敢信,在中药材市场上,一种曾经在农村被当做垃圾随意丢弃的药材。
如今身价竟然飙升到165万元/KG!要知道,黄金今年频频涨价,也不过54万/KG!
这味药材是什么,凭什么比黄金还要贵两倍多?
是什么让它从“垃圾”摇身一变成“天价药材”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近年来,一味名为"安宫牛黄丸"的中成药频频涨价,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种被誉为"救命神药"的药品,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
安宫牛黄丸由牛黄、麝香、珍珠、雄黄、黄连等多种名贵药材精制而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其中,牛黄和麝香更是价值连城,属于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公约所规定的管制物品。
正是这些珍稀药材,赋予了安宫牛黄丸独特的药理作用。
使其在临床上,对于热病惊厥、中风昏迷等危重症状,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
然而,就是这样一味"救命神药",其价格却一路水涨船高,频频刷新历史纪录,一粒近千元!
而其中的一味药材——牛黄,涨价更是迅猛。
而所谓的牛黄,就是牛胆囊中的一种结石,因其色泽金黄而得名。
它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开窍的功效,是名副其实的"金贵"药材。
在过去的农村,牛黄曾被视为一种"垃圾",在宰牛时,牛的胆囊通常会被当做废弃物丢掉。
其中的结石往往被随意丢弃,没有人会去特意收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牛黄的药用价值,一些药材商开始在农村收购牛黄。
但由于农民对牛黄的认知还很有限,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将其出售。
有的农民甚至直接将牛黄送给收购商,认为这是一种"无用之物"。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野生牛源的日益枯竭,如今的牛黄,俨然成为了比黄金更"金贵"的存在。
数据显示,2014年,牛黄的市场价格约为20万元每千克。
十年过去,现在的价格已经攀升至165万元每千克,远远超过了黄金。
牛黄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天然牛黄的极度稀缺。
天然牛黄的形成非常困难,需要牛只经过长期的特殊喂养,才有可能在胆囊中形成结石。
这个过程漫长而稀有,造就了牛黄的珍稀属性。
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全球天然牛黄的年产量还不足1000千克。
而市场需求量却高达5000千克,供需缺口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传统农业社会,牛是主要的耕作动力。
这些在田间劳作一生的老黄牛,因为长期食用天然牧草,体内累积了大量有益物质,它们的胆囊中才有可能形成牛黄。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机械化耕作逐渐取代了牛耕,曾经遍布田野的耕牛越来越少。
而人工养殖牛,生长周期过快,通常牛黄还未形成,就被宰杀了。
除了人工养殖的冲击,野生牛源的锐减,也进一步加剧了天然牛黄的稀缺。
野生牛群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天然牛黄的潜在来源进一步萎缩。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造就了天然牛黄的"一黄难求"局面。
在天然牛黄本就稀缺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商家的炒作行为,无疑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囤积居奇,人为制造市场紧张气氛,哄抬牛黄价格,谋取暴利。
更有甚者,一些药企也参与其中。
通过炒作天然牛黄的"稀缺性"和"功效",推高市场预期,进一步抬高了牛黄价格。
面对市场的种种乱象,监管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中药材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这为不法分子的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也让牛黄价格的泡沫越吹越大。
在天然牛黄价格一路飙升的同时,以人工牛黄、培植牛黄为代表的替代品,却难以撼动天然牛黄的市场地位。
尽管这些替代品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但在消费者心中,它们的认可度远不及天然牛黄。
人们对"天然"概念有着执念,普遍认为天然产品疗效好、副作用小。
这种偏好在客观上助长了天然牛黄的市场需求。
加之,用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制成的"双天然"安宫牛黄丸,更是凭借其"纯天然"的属性,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
相比之下,替代品的研发和推广进展缓慢,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消费者的认知。
安宫牛黄丸价格频频上涨的同时,其滥用风险也日益凸显,中医药行业乱象丛生。
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上对安宫牛黄丸进行过度宣传。
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将其描绘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更有甚者,宣称安宫牛黄丸可以"预防中风",这是对其功效的严重误读和夸大。
安宫牛黄丸是国家管控的处方药,按规定应凭处方在正规药店购买。
然而,在电商平台上,安宫牛黄丸的销售却异常火爆。
不少商家甚至打着"无需处方"的旗号,将其当作普通保健品售卖。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药品销售的相关规定,更为安宫牛黄丸的滥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药企也铤而走险,通过夸大宣传的方式,误导消费者,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他们或是夸大安宫牛黄丸的适用症状,或是淡化其副作用。
这种失范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败坏了中医药行业的声誉。
面对安宫牛黄丸滥用的乱象,专家们纷纷发出警示:安宫牛黄丸并非保健品,不能长期服用。
这是因为安宫牛黄丸中含有朱砂、雄黄等成分,长期过量服用,很可能导致汞中毒。
然而,在一些不法商家的误导下,不少消费者将安宫牛黄丸当作"常备药"。
这种不当使用的风险不容小觑。
要破解当前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困局,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首先,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大科普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材及成药。
中医药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人工培育、生物合成等替代技术,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上游资源的把控,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从源头上保障药材的质量和供给。
药企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讲求诚信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行业协会则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引导企业守法合规。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理性看待中医药。
对于网络上的各种宣传,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选购药品时,要到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不贪图小便宜。
在使用安宫牛黄丸等处方药时,一定要遵医嘱,切莫盲目服用。
天然牛黄的稀缺,固然推高了价格,但资本的炒作、监管的缺失、替代品的乏力,无疑加剧了这一过程。而安宫牛黄丸在民间的滥用,更凸显了公众中医药知识的匮乏。
"救命神药"不是资本的玩物,不是谋利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应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对待这一古老而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新晚报-2024.6.12-《大幅涨价!1公斤165万元,贵过黄金……》
2.南方周末-2024.6.17-《价格远超黄金,天然牛黄再创“天价”|周一健》
3.中国经济周刊-2024.7.29-《中药材价格再度攀高,天然牛黄已“价比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