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篮名宿丛学娣:母亲早逝父亲瘫痪,她的丈夫不是李秋平

发布时间:2024-12-23 13:35  浏览量:10

在篮球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她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充满励志与感动的篇章,她就是女篮名将丛学娣。她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而又略带瑕疵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人既为她在赛场上的辉煌成就而喝彩,又为她在生活中的诸多无奈与遗憾而心生感慨。

1963 年,丛学娣出生于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自幼,她就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仿佛运动的基因早已深深植入她的血液之中。在她就读的常熟路小学,体育教育可谓是走在时代的前列。60 年代,当许多地方还未重视体育基础项目时,这里就已经开展了田径、垒球、乒乓球、游泳、足球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丛学娣就像一只闯入宝藏世界的小探险家,对每一项运动都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她在田径场上挥洒汗水,奔跑的身姿如同矫健的小鹿;在垒球场上,她奋力投球,每一次出手都充满力量;乒乓球台前,她灵活地挥舞着球拍,小小的乒乓球在她的掌控下如精灵般跳跃。

1973 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10 岁的丛学娣在校内第一次接触到了篮球。那一刻,仿佛有一道神奇的光芒照亮了她的世界,她瞬间被篮球的魅力所吸引,从此便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了这项运动中,其他运动渐渐被她抛诸脑后。她开始如痴如醉地练习篮球,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篮球场上总能看到她娇小而又坚定的身影。12 岁时,她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入选了体校的中学生队,这是她篮球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19 岁那年,她凭借着多年的努力和天赋,成功被选拔进上海市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篮球之旅。

然而,进入市队后的丛学娣,并没有迎来一帆风顺的道路。她站在一群身高都在 1 米 8 以上的队员中间,就像一只误入巨人国的小蚂蚁,显得格外渺小。周围的人常常称呼她为 “小孩”,这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那时,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对她说:“篮球是高个子的运动,你锻炼那么多年还只长到 1 米 66,说明你根本就不适合打篮球,赛场上周围人光身高就能压死你,你能看见球从哪儿来吗?” 这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地刺进了她的心里。每次教练在赛前点兵时,那句 “你个头不占优势,先站一边去” 更是让她感到无比的委屈和不服气。她常常在心里暗自纳闷:“既然看不上我,又为什么要把我招进队里?”

幸运的是,教练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时刻关注着每一位球员的成长。发现丛学娣开始陷入思考后,教练将她叫到身边,轻声问道:“在一群高个子里放进去一个矮个子,这个矮个子有什么优势?” 丛学娣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着球场的画面,她把自己放在每一个位置上,反复思考着。突然,她的脑海中灵光一闪,犹如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她想到了后卫这个位置!她激动地对教练说:“加强速度,练灵活度,离开高个子球员,主攻远距离投射,打控球后卫,这样矮个子不仅能眼揽全局,还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 说完,她兴奋得差点跳起来,那股子激动劲儿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从那以后,丛学娣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后卫和抢断球的练习中。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她就已经在篮球场上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她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控球技巧,手指灵活地在篮球上跳动,仿佛在弹奏一首美妙的钢琴曲;她不断地练习传球,精准地将球送到队友手中,每一次传球都像是在传递一份信任;她刻苦地练习投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出手,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她却浑然不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丛学娣的努力开始得到回报。她的投球命中率大幅提高,就像一位神枪手,每一次出手都充满了自信;她的爆发力也有了显著提升,在球场上的瞬间启动速度让人惊叹不已;她灵活抢断球的技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常常能在对方球员不经意间将球断下,为球队创造反击的机会。同时,她充分发挥自己的统筹能力,成为了球场上战术的发起者。她就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带领着队友们在球场上冲锋陷阵。

1983 年,这个曾经被人质疑的矮个子女孩,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她被教练组点名,代表球队走上了第五届全运会的赛场。站在组织后卫的位置上,她如鱼得水,投篮 72 次,竟然命中了 72 分,这一惊人的表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侧目。这场比赛后,她凭借着高达 50% 的投球命中率,被评为了 “最佳中远距离投篮手”。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身高并不是篮球场上的唯一标准,小个子也能拥有大能量。

丛学娣出色的个人技术和灵活的头脑,很快引起了国家队的注意。1984 年,她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被选拔代表中国女篮,踏上了为国家争得洛杉矶奥运会入场券的征程。在哈瓦那预选赛上,对阵韩国女篮的比赛中,她成为了全场的焦点。她在球场上如入无人之境,凭借着自己精湛的球技,全场独得 20 分,在比赛的最后关头,她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一分之差帮助球队赢得了比赛。那一场比赛,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整个赛场。

之后对阵上届奥运会中的铜牌得主南斯拉夫队时,她更是送给了自己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 取得胜利。她的出色表现,让她被评为 “最佳后卫”,并成功走上了第 23 届奥运会的舞台。首次代表中国女篮出战世界大赛的丛学娣,用全场平均 48.4% 的投篮命中率,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奥运篮球赛场奖牌零的突破。那一刻,她站在赛场上,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女篮的实力,也让世界人消除了在篮球场上对小个子的偏见。

1986 年,丛学娣随女篮踏上了第 11 届亚锦赛的征程,她与队友们齐心协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功坐上了冠军宝座。随后,她又马不停蹄地随队参加了第 10 届世锦赛。1987 年,第六届全运会拉开帷幕,她代表上海队出战 4 场,共斩获 80 分。在这届全运会上,她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荣获了 “最佳后卫” 以及 “最佳抢断手” 称号。她的名字,在篮球界越来越响亮,成为了众多球迷心中的偶像。

时间来到 1988 年的汉城奥运会,这一次,中国女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宋晓波、张月琴、陈月芳等主力球员退役,球队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战的队员们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丛学娣作为首发球员,不仅要承担起组织球队的重任,还要在得分上为球队做出贡献。在小组赛中,她们虽然战胜了捷克队,但遗憾地输给了南斯拉夫和美国队,无缘小组出线。在排位赛上,她们奋力拼搏,力挫韩国队,但却大比分落于保加利亚队,最终只拿到了第 6 名。这场比赛让丛学娣备受打击,她的心情如同坠入了冰冷的谷底。再加上当时她伤病复发,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让她感到无比疲惫。她觉得自己的状态已经开始下滑,于是在 1989 年,她怀着沉重的心情选择了退役。她将自己的心神放在了家庭上,慢慢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1991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即将来临,此时的中国女篮因为主力球员陆续退役,实力急剧下降,几乎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国家队教练组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向 29 岁的丛学娣发出了召集令。对于运动员来说,国家的需要就如同命令一般,刻不容缓。尽管丛学娣的伤病还没有完全养好,但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回应,表示自己一定会拼尽全力。在赛前的训练中,她如同拼命三郎一般,不要命地练习。她与队员们日夜磨合,培养默契,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配合都反复演练。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对国家荣誉的捍卫。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丛学娣的表现堪称惊艳。对阵美国队时,她个人贡献 18 分 5 篮板 2 助攻,她在球场上如同一头勇猛的猎豹,撕开美国队的防线,为球队创造得分机会。在半决赛对阵古巴队的关键局中,她更是发挥神勇,两分球、罚球无一失手。她出战 23 分钟,拿下全场最高 20 分,带领球队一路冲击,最终登上了亚军领奖台。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篮取得的成绩,是迄今为止中国篮球在国际大赛中的最佳战绩。丛学娣用自己的实力,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功成名就之后,丛学娣并没有立即选择退役。第二年,她又随中国女篮在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中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再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取得冠军后,她再次选择退役,这一次,她坚定地说:“我真的应该回归家庭了,不然我这一辈子都将在愧疚中度过……”

在丛学娣追逐篮球梦想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与遗憾。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孝顺的孩子,不合格的妻子。早在 1983 年她刚加入国家队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当时的她正在为自己的篮球事业努力奋斗,突然接到这样的消息,整个人都懵了。她心急如焚地向队里请假,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在医院里,她看到病床上昏迷不醒的父亲,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她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不停地呼喊着:“爸爸,你醒醒啊……” 那一夜,她守在父亲的病床前,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父亲的脸,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也许是她的呼唤和泪水感动了上天,第二天,父亲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然而,醒来后的父亲并没有给她温暖的拥抱和安慰,而是有些口齿不清地催促她快点回国家队去。父亲深知女儿的梦想,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女儿的训练,影响她未来的发展。丛学娣望着父亲坚定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她想多陪陪父亲,可父亲却以不接受治疗相要挟,无奈之下,她只能含着眼泪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从那以后,她更加努力地训练,她想让父亲看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奖金,为落下后遗症、半边身子瘫痪的父亲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也想为辛苦照顾父亲的母亲减轻一些生活压力。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1988 年 3 月,丛学娣正在为汉城奥运会集中备战时,母亲却因为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当时她的训练处于封闭式状态,消息传递不及时。等她训练结束走出集训地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她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参加母亲的葬礼。这个打击对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的心仿佛被撕裂成了无数碎片。

她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要打篮球?为什么要进国家队?我怎么做人子女这么失败?” 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在集训途中请得 3 天假后,她跪在母亲的灵位前,泪水不停地流淌,她死活不肯起身,仿佛这样就能弥补自己的过错。父亲默默地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她说:“你妈妈有个心愿,就是你能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去训练吧,她从没有怪过你……” 父亲的话虽然给了她一些安慰,但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始终成为了她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在往后的多年里,一直是她心中无法释怀的心结。

1988 年汉城奥运会,中国女篮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赛前的伤心加上赛后爆发的伤病,让丛学娣身心俱疲。她决定退役,告诉父亲自己要回家了。父亲叹息之后,表示欢迎女儿回来,在他心中,女儿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此时的丛学娣也表示自己想要结婚了。

丛学娣的丈夫名叫陈岩泉,他们的缘分早在上海市体校时就已结下。那时,他们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洒青春的汗水,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萌芽。19 岁和 20 岁的时候,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陈岩泉的职业生涯没有丛学娣那么辉煌,他因为膝盖伤病早早退役,之后在某体育部门工作。而丛学娣则一路高歌猛进,从国家队走向世界各大比赛的舞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尽管事业上女强男弱,但他们的感情却坚如磐石,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陈岩泉非常支持丛学娣的篮球事业,他就像一棵大树,默默地在背后为丛学娣遮风挡雨。丛家人对陈岩泉也十分满意,所以当丛学娣说退役后准备结婚时,父亲毫不犹豫地举双手同意。

1991 年,国家队向丛学娣发出归队召集,这让陈岩泉陷入了沉默。他知道女友的伤还没有养好,如果继续打球,病情可能会再次加重。但他看着女友眼中对篮球的渴望,心中虽然担忧,却还是选择了支持。1991 年 10 月,丛学娣坚持与陈岩泉领取结婚证后,便匆匆赶往北京。刚结婚就分居,丛学娣心中充满了愧疚,但陈岩泉从没有责怪过她一句。1992 年参完赛,1993 年再次退役的丛学娣回到家时,发现丈夫已经和父亲住在一起。她的心中满是感动,她深知丈夫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她感慨地说:“我父亲需要人照顾,我们结婚后他就开始接手我父亲的生活。说实在话,他这个女婿一直都比我这个女儿做的好太多……”

1994 年,丛学娣与陈岩泉迎来了儿子陈维中的诞生。丛学娣渴望好好在家相夫教子,让父亲安享晚年,让丈夫不再那么劳累。然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1995 年,上海女篮向丛学娣发出邀请,希望她能担任女篮教练。这一次,她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她知道,一旦答应,父亲和儿子都将成为丈夫的 “压力”。但她的丈夫陈岩泉再次展现出了他的伟大。他鼓励丛学娣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为家乡培养出更多优秀篮球女运动员。

他对丛学娣说:“你放心去做吧,家里有我。” 丈夫的话让丛学娣感动不已,她毅然决定接受邀请。在之后的 7 年里,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了团队的核心。她带领球队刻苦训练,不断提升球队的实力。而在家中,她就像个 “甩手掌柜”,一切事务都交由丈夫负责。2003 年,由于身体透支严重,已经把上海女篮从乙级队带到甲级队的丛学娣提出辞职,她从丈夫手中接过已经长大一些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愧疚。她想好好弥补这些年对家人的亏欠。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不肯放过她。2005 年,因为上海女篮的成绩严重下滑,市队领导再次找上门来,希望她能出山。丛学娣心中十分纠结,她既想为球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又担心家庭再次受到影响。这时,丈夫陈岩泉再次站了出来,他主动表示能照顾好家里,让丛学娣放心去工作。丛学娣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知道丈夫是最懂自己的人。再度担任女篮主教练后,丛学娣的忙碌生活一直持续到 2011 年。在这期间,她错过了孩子的多个生日,错过了孩子重要的中考,也错过了丈夫许多次需要她陪伴的时刻。她的心中充满了遗憾,但她也知道自己在为篮球事业努力奋斗,这也是丈夫所希望的。

在外,丛学娣是一位出色的篮球教练,她带领球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内,她是被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 “甩手掌柜”。然而,她的生活中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丛学娣在上海市队做女篮主教练时,前中国男篮国手李秋平在上海市队做男篮主教练。由于工作原因,他们经常会被拍到一起进出的画面。于是,一些媒体便大胆猜测他们是夫妻,并将这一猜测放到了网上。这一不实报道让丛学娣十分生气,她一直强调自己的丈夫是陈岩泉,而不是别人。

2011 年,丛学娣的儿子陈维中进入高三阶段。丛学娣觉得自己不能将陪儿子备考的压力全压在丈夫身上,她果断选择离开上海市队,进入当地体育局下属的一个部门工作。终于有了休息时间的她,开始用心陪伴家人。她每天早早起床,为家人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放学后,她会准时开车去接儿子,在路上听儿子讲述学校里的趣事;晚上,她会陪儿子一起学习,为儿子解答难题。她还会陪儿子一起打球,在球场上,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和儿子一起享受运动的快乐。那段时间,丛学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陪伴的幸福,她更加眷恋家庭,希望能一直这样陪伴在家人身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