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传奇人生搬上银幕,国内首部翡翠题材电影《知音》在粤开机
发布时间:2024-07-05 22:40 浏览量:27
盛夏热情如火,玉雕界也迎来了一场火热盛会。6月28日,国内首部翡翠玉石题材院线电影《知音》开机欢迎晚宴,在广东佛山南海的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翠都汇拉开帷幕。电影主角原型兼艺术顾问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刘东、知名导演夜山明、著名演员李诚儒等电影主创成员,以及佛山市南海区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协会、商会代表和玉雕艺术创作者齐聚一堂,《翡翠》杂志为大家带来现场的精彩盛况。
《知音》是国内首部翡翠玉石题材的院线电影,将通过大银幕向公众呈现翡翠玉石产业中的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以全视角表现翡翠玉石文化和人文关怀。电影主角原型刘东先生,更被誉为中国当代玉雕界“鬼才”,不仅通晓书画雕篆,其作品更是饱含思辨与哲学深意,而刘东入行之际,恰巧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玉雕行业在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与转变的阶段,其从业生涯恰恰也是中国玉雕行业的一个缩影,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期待《知音》上映之际,《翡翠》杂志也拜访到刘东的工作室进行访谈,一探电影主人公原型的传奇人生,先睹为快。
刘东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少年追梦,艺术种子萌芽大概是玉的温润使琢玉之人也变得温文尔雅,刘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谈吐儒雅,又大概是见过世间风景和冷暖,谈起往事,他总能云淡风轻,不紧不慢。“我从小过着苦日子过来,十三岁就自立了。”在很小的时候,刘东便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家境困难,只能捡一些木炭、瓦片之类,在山上土里作画。后来,在巧缘之下刘东遇到了一位给寺庙做塑像的老师傅,早早就显露天赋的刘东让老师傅一下就萌生了收其为徒的想法,刘东跟着老师傅学了一身做塑像的好手艺,回到家也不忘继续琢磨画艺,十四五岁便为不少单位企业画过办公室的背景墙。从那时候起,艺术的种子就已经深深地埋进了刘东的心里,“我内心很坚定,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刘东书画作品
心之所向,“玉”见自我的归属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各种诱惑、矛盾、意识碰撞剧烈,在外闯荡的三四年间,年纪轻轻的刘东却已经见惯了社会百态,内心的疲惫驱使他回到了家乡。兴许是前几年的生活过于喧嚣,使人迷失,此时的刘东爱上了一个人安静、独立地做事,而就在这时候,刘东开始接触寿山石,“一碰到(寿山石)我就着迷了,因为我能一个人完成(雕刻),能随时找到自我。”《盛世敦煌》
《在水一方》
虽然性情开始变得沉稳,但艺术家的内心注定是大胆的、充满表达欲的。在审美和创意都相对匮乏的年代,玉雕作品往往局限在山水、花鸟、罗汉这些司空见惯的题材上。刘东并不满足于雕大家都雕过的东西,在外漂泊的经历更是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其作品往往是一些挣扎的、奇特的形象,相貌丑陋,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醉侯”刘伶,便是他当时的作品之一,“很多人看不懂我的作品,还有人问我这是不是‘铁拐李’。”《富春江上》与设计稿
除了题材奇特,刘东对自己的功力也颇有自信,“当时去看了我认为的业内最好的作品,我觉得自己雕得还不错。”这位半路出家的玉雕新手看似有点自大,但刘东取得的成绩很快便证明了他的实力。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很快就有人慕名而来寻访刘东和他的“小众”作品,雕刻寿山石的第二年,刘东便在全国大赛中斩获金奖,之后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不但曾蝉联五届“天工奖”金奖,更获得了玉雕界最高奖项的大满贯,成为中国当代玉雕界的一代“鬼才”。然而,对于“鬼才”这一名号,刘东却不是那么在意。漫长的从业生涯中,“鬼才”刘东虽有过在大型比赛中用刁钻的创作角度挑战评委的张狂,但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材料的尊重。《逍遥游》
2015年,佛山平洲的李氏夫妇将珍藏多年的四片翡翠交由刘东设计和雕刻。四片翡翠体量颇大,肉质晶莹剔透,绿春两色完美交融,已经观玉无数的刘东依然为之震撼。为了能创作出匹配得上这四片翡翠的设计,刘东立即买了六盏不同型号的灯放到卧室,与这四片翡翠朝夕共处三个月,创作了二百多幅画稿,才最终选定了“释迦牟尼的一生”这一主题来进行创作。雕刻这四块翡翠的过程则是对审美、技法和思想高度的极大考验,刻刀对材料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冒险持续了整整三年,《佛陀圣迹》这一作品才终于大功告成。所谓“鬼才”,在刘东看来,不过是自己比别人多想了一点,较真了一点,真性情多了一点,而这些对刘东来说却都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品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怎么打动别人?”《佛陀圣迹》
“艺术家是探路者,不是修路人”“迄今为止,我没有雕过一件重复的作品。”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和较真,刘东不仅不会雕他人雕过的作品,也拒绝重复昨日的自己,而之所以能有盈千累万的创意,是因为刘东姑姑讲过的一句话,对他的艺术造诣乃至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时候姑姑对我说,‘虽然你不在学校上学,但你不能停止读书’”,正是因为这句话,从年少时起,刘东就几乎把他能找到的书都看了个遍,古今中外、哲学、文学、历史、美术、音乐......对知识广泛涉猎,加上积年累月的钻研,使刘东很早就具备了思辨和超前的眼光看待世界、剖析人性,很少会遇到创作瓶颈。1994年4月20日,一条传输速率为64K的国际专线从网络中心成功联网,中国开始迈进互联网时代。当年,刘东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场关于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辩论,随后创作了玉雕作品《强光》,“全世界的信息连在一起,我们能看到世界的艺术、世界的文学了,就像矿洞底下的矿工突然见到了一束强光,灿烂光明,但一下子很难适应。”在互联网时代的最开端,当时几乎没有人去探究这个超前的作品背后的含义,直到三年后,才有人看懂了这个作品。刘东曾说过一句话,“艺术家千万别学工匠精神”,这句话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刘东意在说明,创作者必须先成为巨匠,才有资格成为艺术家,“但当你已经是艺术家了,你就应该去做探路者,而不是继续做修路人。艺术一定要有探索,要有认知,只是雕得像是没有意义的。”《禅宗六祖》
相遇“知音”,探路者在前行正如刘东所说,艺术的意义在于新的探索和认知,在玉雕界沉淀下来后,刘东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四处涉足不同的领域,“也不是不喜欢,但我现在更懂得怎么筛选”,现在的刘东更看重他所做的是否具备了足够深刻的意义,如今作为业内有影响力的前辈,自己做的事情对翡翠玉石界是否具有推动作用,也是刘东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次拍电影《知音》,我觉得就是对行业意义重大的事情。”“我本身就是电影迷。”谈到电影,刘东的兴致肉眼可见地提高了几度,“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场面调度,这些我都会关注”“《埃及艳后》的服装,你一定会着迷的”......热爱电影的刘东早在年轻时便看遍了以卓别林主演及好莱坞出品的当时最顶尖的电影,广泛的知识面也使他具备了电影审美的能力,但哪怕是最年少气盛的时候,刘东也没想过自己会跟电影扯上关系,“不敢奢望,想都不敢想。”但或许正如电影的名字《知音》,知音者会在吸引力法则下相会。既是画家,也是音乐人,又热爱翡翠玉石的年轻导演夜山明,与刘东有着契合度极高的生命轨迹,通过人脉了解到刘东,手上的电影刚杀青,便日夜兼程赶来与刘东见面。与行业一同成长,见证了行业的变迁,刘东向夜山明述说的故事真实具象,脉络清晰,在知音者的碰撞下,电影的主线很快便构思了出来,“一切都好像是准备了五年、十年一样。”A:创作难度比较大。选这样的题材来拍电影就绕不开从原石到成品的呈现,工期和功力都是考验,但我可以克服,可以调度人员来帮忙,配合拍摄进度。当然,人选也是问题之一。
Q:您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电影是会把您整个从业生涯呈现,还是会抓住某个部分来强调?A:从八十年代初的少年时期开始,到正式入行和入行之后的成长阶段,这些部分会比较重点突出。
Q:《知音》是以您为原型,又是您参与创作的电影,您对它会有怎样的期待?A:普罗大众对翡翠玉石行业了解很少,很多人都不知道选料、画设计稿、思考、制作这些过程,大家只看到了成果,包括玉雕师的思想,大家都是不知道的。我希望通过电影,让大家真正认识玉雕行业,把情怀注入、把智慧注入、把审美注入,通过电影把玉石文化带给大家。
Q:您在电影创作中的参与度有多深?A:我更多是给导演提供资料,把我的人生体验、奋斗的故事、那个年代的时代感传递给他,电影的呈现则是用他的语言来表达。我不希望我的主观感受影响到导演,我更倾向于给他一些小建议,当然,拍摄过程中我会时时关注导演的思维,感觉对了我就不出声,感觉不够我就会加。
Q:跟导演夜山明合作以来,您有什么感受?A:导演是一个很“狂”的人,但“狂”的人往往都很有才情。最开始别人向我介绍的时候我也不了解,后来认真看了他的画,色彩、笔墨、画面感都把控得很好,而且技术很有难度,非常有辨识度,一看就知道是夜山明的画。作为年轻导演,他的应变能力很强,做事不死板,但一定会把故事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