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渔民捕到巨型珍珠鳖,当地人称很罕见,为啥不一定是好事?

发布时间:2025-01-27 00:03  浏览量:17

珍珠鳖,又名佛罗里达鳖,是软鳖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鳖类养殖产业经历了诸多变化。

20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股养鳖热潮,鳖的总产量常年超过30万吨,行业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然而,到了90年代初,中华鳖产业陷入困境,种质退化严重,生长速度缓慢,市场价格也不尽如人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养殖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厦门的一家养殖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品种,珍珠鳖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试验,他们发现珍珠鳖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

珍珠鳖的生长速度极快在恒温条件下,它每年可增重2公斤以上,最快可达4公斤以上

而在国内的自然条件下,经过人工培育两年,珍珠鳖即可长到5公斤,达到上市规格,育成时间远低于中华鳖。这种快速的生长速度,使得养殖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提高了养殖的效率。

除了生长速度快,珍珠鳖的产肉量也更高,裙边质量更佳,药用价值也颇为可观。这使得它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养殖户带来丰厚的利润。

同时,珍珠鳖的成活率高,性成熟快,且不易发生病害,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殖的风险和成本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珍珠鳖在我国的养殖产业中迅速崛起。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养殖频率最高的鳖种是中华鳖,紧随其后的便是珍珠鳖,海南、江苏、浙江等16个省区均设有养殖基地

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珍珠鳖逐渐成为鳖产业的“后起之秀”,并在2004至2006年间迎来了大爆发,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随着珍珠鳖养殖的不断发展,其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养殖户们也不断探索和改进养殖技术,以提高珍珠鳖的养殖质量和产量。相关的科研机构也加强了对珍珠鳖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然而,珍珠鳖的大量养殖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珍珠鳖适宜生长在28至30℃的水体中,适应温度范围为18至34℃,因此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

但随着其养殖范围的扩大,珍珠鳖扩散至自然水域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江苏宿迁的水域,当地渔民在捕鱼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只体长超过半米,背甲如同脸盆般大小的巨鳖这一发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前来围观

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专业鉴定,人们发现这只看似罕见的巨鳖,实际上是珍珠鳖,并非我国本土的中华鳖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时有发生。在江苏连云港和福建福鼎等地的水产市场,居民曾购买到活体珍珠鳖,价格适中且颇受欢迎。

在江苏泗洪县,工作人员在施工时曾挖出一只珍珠鳖;在吴江松陵镇,有居民甚至在京杭运河中徒手捕获了一只重达7公斤的珍珠鳖。这些情况都表明,珍珠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到了自然水域。

珍珠鳖是一种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二级和三级消费者的角色。它擅长捕食小型鱼虾、水蚯蚓、水生昆虫以及青蛙,食性极为贪婪。

这就会导致珍珠鳖与本土鳖种产生激烈的竞争,抢夺食物资源,从而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此外,珍珠鳖的繁殖能力极强。雄鳖2龄个体就能参与繁殖,最小繁殖个体不到1公斤

雌鳖生长更快,但需要4至5年才能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2年即可成熟并在第3年产卵,每个繁殖季节能产下4至23枚卵。据相关资料记载,珍珠鳖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产蛋率最高的一种,最高的一窝产蛋量达到了38枚


这种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得珍珠鳖的种群数量能够迅速增长,如果不加控制,很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黄河流域是需要重点防范珍珠鳖的区域黄河是我国生态的敏感地带,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前沿

据不完全统计,侵入黄河的水生物种已超过40种,仅黄河上游就有21种,其中17种实现了自然繁殖。在这样的背景下,珍珠鳖的出现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关注。


虽然目前珍珠鳖在黄河流域尚未引发重大生态问题,但为防患于未然,仍有必要进行资源调查,明确其分布范围和繁殖状况,并在必要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生态灾难。珍珠鳖的外形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成体与国内的山瑞鳖相似,容易混淆在我国,放生祈福是一种传统习俗,而龟鳖类动物常常成为放生的首选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指导,人们在放生时往往是盲目的,这就可能导致珍珠鳖被放生到不适宜的水域,并在此定居多年,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珍珠鳖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鳖类养殖品种,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隐患。我们应该加强对珍珠鳖的管理和监测,避免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我们也应该普及科学放生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