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后孩子一塌糊涂?是教育失败了,还是孩子的成长机会?
发布时间:2025-02-25 01:59 浏览量:11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和等待。”
在教育这条漫长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成绩似乎成了衡量孩子的“黄金标准”。从学校里每周一次的小考,到决定升学命运的中考、高考,那一个个数字,就像晴雨表,左右着家长和孩子的情绪。成绩好,全家欢喜;成绩差,愁云密布。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孩子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真正决定孩子一生走向的,不是成绩单上的那些数字,而是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都在不断印证这个观点。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暗示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还在成长,对自己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父母作为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就说出一些负面的话。孩子考试没考好,一句“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就轻易地从嘴里冒出来;孩子房间乱了,“你怎么总是这么邋遢”的指责也随之而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钱志亮教授就指出,父母这样给孩子“贴标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就是这样,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自信,不仅学习的动力没了,连和别人交往的时候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展现自己。
除了言语上的打击,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同样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问题。你看,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其实他们自己完全可以爬起来,可有些家长却马上紧张地跑过去,又是问疼不疼,又是赶紧抱起来哄。家长的出发点是心疼孩子,可这样做却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脆弱,什么都做不了,必须得靠别人才行。慢慢地,孩子就变得娇里娇气,一点挫折都受不了。以后遇到真正的困难,他们就会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只想逃避。
和负面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的信任和鼓励,就像阳光一样,能给孩子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力量。当孩子遇到挑战,有点害怕、想要退缩的时候,一句“我相信你可以的,再试试”,就能像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有勇气继续向前;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很小的进步,父母及时地肯定和夸奖,也能让孩子心里充满自信,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说过:“父母能不能帮到孩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怎么看孩子、怎么和孩子说话。积极的态度能让孩子自信、乐观,消极的态度只会让孩子悲观、绝望。”所以,父母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多鼓励,多肯定,让孩子知道,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失败只是暂时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美国有个著名的社会学家爱丽丝·戈夫曼,花了整整6年时间研究发现,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真的能决定孩子以后的人生走向,是走进大学校门,还是走上歪路。如果父母总是积极引导,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孩子就能感受到爱和尊重,自己也会更有动力,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要是父母整天批评指责,过度保护,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在家庭里,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又客观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比如说,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别只是简单地夸一句“你真棒”,而是可以详细地说:“你主动帮忙扫地、洗碗,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妈妈特别开心,你真的很懂事,也很有责任心。”这样具体的描述,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以后就会更愿意做这些事,也能让他们越来越自信,不再总是依赖别人的看法来判断自己。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根据外界的影响,不断调整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别总是否定、打压他们。
成绩虽然重要,它能反映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但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指标而已。真正贯穿孩子一生,影响他们性格、心理和未来发展的,是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别再用负面的评价和过度的保护,去阻碍孩子的成长。
多给孩子一些信任、鼓励和科学的引导,用爱和温暖,为孩子铺就一条洒满阳光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在温馨的家庭环境里,茁壮成长,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