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报》报道广西“东大门”梧州:奋楫争先 乘势腾跃

发布时间:2025-03-08 14:26  浏览量:19

站在西江之畔远眺,黄金水道百舸争流。广西“东大门”梧州这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货车在码头上来往穿梭,江面上货船有序航行,一派繁忙景象;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塔吊林立,一个个重大项目拔节生长;六堡茶生态产业园茶香四溢,特色农产品“出圈”“出海”……处处涌动着争先进位的澎湃动能。

梧州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节点。近年来,梧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关于稳增长的决策部署,聚焦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梧州”奋斗目标,锚定强产业思路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坚持项目引领,扩大工业项目有效投资,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引领全市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梧州市GDP年平均增长6.5%,排名全区第四位;其中2024年,全市经济增长7.2%,增速排名全区第二位;保持在广西“第一方阵”。

2月9日,货船在广西梧州市长洲水利枢纽有序等待过船闸。黎杰源 摄

抓工业强产业

“十四五”以来,梧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把做大工业作为“强产业”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工业振兴,以工业之“进”促经济之“稳”。

今年2月12日,中共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在梧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一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上强调,要持之以恒抓工业强产业,围绕“强支柱、育龙头、抓骨干、抓园区”,坚持在稳存量、扩增量上下功夫,持续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

趁着好春光,满弦开新局。项目抢进度、企业赶订单、干部拼服务,梧州市各园区响应号召,满弓紧弦跑出发展“加速度”。

走进梧州临港经济区,各个重点企业的厂区内机器轰鸣、车流如织,再生材料在这里“点石成金”;踏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科技宝石、食品医药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在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经过技改升级的智能生产线让三家不锈钢龙头企业焕发出新生机,一台台高端智能装备的应用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推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梧州市利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落户企业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占比达85%;梧州临港经济区成功创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和藤县中和陶瓷园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专业园区。

位于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片区的智慧鑫源年产50万吨高端铝合金智能化产业项目,是自治区“双新”产业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150亿元人民币,直接带动劳动就业1600余人。广西翅冀钢铁精品高效钢材生产项目全线达产后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年缴税40亿元,创造近1万个就业岗位。

“十四五”以来,梧州市工业投资总量达1540亿元,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2家,培育了5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2021年至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2.8%、8.5%;全市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从2021年的36%增长到2024年的42.5%以上;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7%,产值增长贡献率排名全区第二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总量均排名广西第三位。

港产园联动

近日,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码头作业繁忙:铁路与公路紧密配合,由此出港的矿建材料、集装箱等货物有序进入船舱;靠岸船舶卸下的煤炭、集装箱等货物迅速上岸,分别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发往各地。

2024年以来,梧州市全面推进梧州港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港口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随着桂江航道工程(马江至莲花大桥段)的加快建设,梧州境内干支线航道条件显著改善,航道通过能力大大提升;过闸船舶积分管理办法的实施,也大幅提升了船舶过闸效率。长洲水利枢纽过货量由2021年的1.52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2.24亿吨,年均增长13.8%。

港口是促进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梧州市先后开通“梧州赤水港—香港”“玉林北流—梧州赤水港—泰国曼谷”“玉林北流—梧州赤水港—澳大利亚悉尼”等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特色产品提供效益好、效率高、成本低的国际物流通道。

梧州市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梧州临港经济区等工业园区,园区企业的生产原材料、产出成品及半成品均通过港口作业区进行运输,港口对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煤炭、陶瓷、石料、板材、管桩等货物水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梧州市创新港产城园区融合机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着力破解市本级园区与县域经济之间发展、功能、产业、规划等不协同等难题,为产业集聚发展搭建平台,激发了园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在完善的产业协同共建机制推动下,梧州临港经济区金属新材料产业与藤县建材、造船等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这一良性互动有力助推藤县聚集起400亿级金属新材料、300亿级纸基新材料、200亿级建筑陶瓷、100亿级钛白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发展矩阵,有效提升园区与县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眼下,梧州市园区产业呈现出强劲的集聚态势,规模持续壮大。梧州临港经济区成为在园区内全产业链闭路循环、生态绿色发展、布局再生资源量超560万吨的综合性园区,以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以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已成功创建6个含金量高的国字号园区品牌。

打造一片叶“金名片”

初春时节,走进梧州市苍梧县,连片的茶山云雾缭绕,茶农们正忙着给茶树除草、施肥。茶园里,除了翠绿的茶叶、清新的空气、穿梭的茶农,还有不少游客的身影。

六堡茶因原产自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是梧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在2024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上,梧州六堡茶荣获“2024年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TOP20”第13名,首次进入全国前15名,品牌价值达49.73亿元。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实现连续多年上升。

从枝头一片嫩叶,到全市一张“名片”。近年来,梧州市紧紧围绕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的发展目标,成立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组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现代六堡茶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梧州六堡茶核心产区,推动六堡茶产业呈现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茶园建设、茶企量质、品牌价值、标准建设、茶师培育、科技创新和联农带农等七大新突破。

梧州市先后出台《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梧州市支持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关于支持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政策措施(试行)》等系列政策,全力推动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六堡小镇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同时,该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做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牵头承担的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运用,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六堡茶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入选中国名茶之列,远销东南亚各国,是著名的“侨销茶”。近年来,梧州市通过提高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的使用率,办好“节、会、展、赛”系列茶事活动,积极推动六堡茶走出国门、走进海外市场,以“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等大型茶事活动为载体,积极组团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参展,进一步扩大六堡茶的海内外影响力。

六堡茶产业蓬勃发展,群众也跟着受益,梧州市通过劳务报酬、收益分红、技能提升等方式助农增收致富,打造了联农带农富农的“梧州样板”。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已突破40万亩,年产六堡茶近4万吨,综合产值超250亿元,带动8.3万人就业,受益村民约31万人。

梧州发布

梧州发布编辑部

编审:齐淑芳

编辑:周云超

文字:蒙敏莹 杨志雄 陈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