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重磅发声:四箭齐发稳住楼市,房地产“黄金时代”开启新篇
发布时间:2025-03-10 06:50 浏览量:12
2025年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再次强调“坚决稳住楼市”,释放出国家层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坚定态度与政策决心。从“保交房”攻坚到城中村改造,从收购存量房到制度性改革,四箭齐发的政策组合拳,不仅为市场注入强心剂,更勾勒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当前楼市已现止跌回稳势头,这场改革将如何重塑行业未来?
一、政策组合拳:释放降息、增贷、减税红利
倪虹指出,过去一年中央打出的政策“组合拳”已初见成效。2024年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实现正增长,2025年1-2月市场延续止跌回稳势头。当前政策核心在于进一步释放降息、增贷、减税效应,惠及更多购房者:
金融支持加码:通过“白名单”机制,按“应进尽进、应贷尽贷”原则,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保障建设交付;
财税优惠延续:多地因城施策,降低首付比例、放宽限购政策,并减免契税等交易成本;
精准满足需求:支持刚需与改善性住房需求,例如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提升贷款额度。
“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发力,旨在从供需两端修复市场信心。”倪虹表示。
二、保交房攻坚战:守住民生底线,重塑行业信任
“保交房”是稳住楼市的底线任务。2024年,住建部联合金融监管总局,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完成年度目标,保障购房人权益。2025年,这一攻坚战将继续深化:
白名单全覆盖:将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白名单”,确保融资支持直达项目,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
强化监管闭环:建立“问题收集—政策反馈—效果评估”机制,确保政策落实无死角;
法治化兜底:严查挪用预售资金等违规行为,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这一系列举措,既是对购房者权益的保障,也是对行业乱象的纠偏,为市场注入长期稳定性。
三、城中村改造与存量房消化:双轨并行激活市场
1. 城中村改造扩量提速
2024年全国新增城中村改造100万套,2025年将继续扩大规模,并推进货币化安置,赋予居民自主选择权,加速消化存量商品房。改造方式灵活多样:
拆除重建:针对安全隐患大、居住条件差的区域;
整治提升:保留建筑主体,优化公共设施与居住环境。
2. 存量房收购“去库存”
202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中,部分将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优先转化为保障房、人才公寓等,既缓解库存压力,又补齐民生短板。地方政府在收购主体、价格与用途上拥有自主权,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四、制度性改革: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楼市“治本”之策在于基础性制度改革。倪虹提出三大方向:
开发模式转型:推动房企从“高杠杆、高周转”转向精细化运营,聚焦产品力与服务质量;
融资机制创新:探索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拓宽房企融资渠道;
好房子标准升级:修订《住宅项目规范》,推广层高不低于3米、全屋智能、绿色建材等新标准,解决隔音、渗漏等痛点。
“未来房企竞争将聚焦科技、质量与服务,谁能建好房子,谁就能赢得市场。”倪虹强调。
五、市场从“稳规模”到“提质量”
当前楼市已步入“止跌回稳”通道,但结构性矛盾仍存。民间投资信心待提振,中小房企融资难题待解,部分城市库存压力犹在。对此,政策需兼顾短期纾困与长期转型:
短期:继续释放政策红利,防范房企债务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长期: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推动行业向绿色、智能、可持续方向升级。
住建部的重磅发声,标志着房地产行业从“救急式调控”转向“系统性改革”。这场改革不仅是经济的稳定器,更是民生的压舱石。正如倪虹所言:“稳楼市不是保房价,而是保民生、保发展、保未来。”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房地产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