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耕乡土,腌缸肉 “香” 出一条黄金路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  浏览量:8

吃上一口腌缸肉,最解游子思乡愁。在会宁县,有这样一位“铿锵玫瑰”,引领着乡亲们将“家乡味道”—— 腌缸肉推向广阔天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用奋斗彰显“她力量”。她就是会宁县“优秀女企业家”、甘肃会宁刘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娟。

腌缸肉作为会宁传承已久的特色美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记忆与乡愁,王晓娟成长于这片土地,自幼便对腌缸肉的独特味道有着深厚情感。彼时,腌缸肉虽然家喻户晓,但一直以家庭自制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正是因为从小吃惯了最正宗地道的腌缸肉,所以在外打工的那几年,王晓娟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她决定以腌缸肉为突破口,挖掘乡土资源的经济价值,让家乡味道成为乡亲们通往美好生活的“敲门砖”。

甘肃会宁刘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晓娟:小时候我们家家都做腌缸肉,过年炒制好,每次做饭炒菜的时候取一些食用,非常好吃。长大之后去外地打工,有一次吃到了四川的腊肉,我就想到了家乡的腌缸肉,怎么样才能让更多人吃上我们会宁的特色美食,自那以后我就有了把腌缸肉做成产品的想法。

地道的腌缸肉,离不开品质上乘的原材料。在生产环节,王晓娟做的腌缸肉坚持品质至上,选用当地农户养殖的优质土猪肉,确保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腌制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精心调配每一份调料,控制腌制时间和温度,让每一块腌缸肉都香味醇厚、咸淡适中、老少皆宜。

甘肃会宁刘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员工 袁丽:我们的猪肉都是周边老百姓用玉米面喂养的土猪,老百姓养的猪一般生长周期都比较长,超过了10个月,这样出来的猪肉肉质紧实,口感好。在炼油的时候放些葱姜蒜来遮腥味,给油渣里放的是秘制调料,这样能保证腌缸肉的口感。

深挖乡土宝藏,凝聚创业初心。会宁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自2019年成立以来,凭借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独特风味的不懈追求,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仅2024年,王晓娟的腌缸肉销量超过1万坛。当年年底,公司立足发展实际,加快“提质改造”步伐,推动原有小作坊华丽“变身”,并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进一步把地方美食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做大规模。

甘肃会宁刘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晓娟:考虑到交通和规模化生产的因素,我们去年12月份把加工车间从刘家寨子镇搬到了县城的西城产业开发区。通过对加工坊进行提档升级,采购了现代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让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向了流水线作业。目前日产量能达到1200斤,大幅提升了腌缸肉的生产效率,能够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腌缸肉产业的蓬勃发展,王晓娟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吸纳了大量当地剩余劳动力,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繁荣,让更多人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2024年,公司积极开展订单式土猪喂养模式,全年共发展订单土猪1000余头,这一模式带动了2000多户农户投身玉米种植,为土猪提供优质饲料,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在王晓娟的企业里,许多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已成长为熟练的产业工人,掌握了一技之长。

甘肃会宁刘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员工 何玉红:我在公司已经干了半年多,之前对我们来说腌缸肉家家都在吃,但是从没想过腌缸肉还能做成产业,还能卖钱,现在一个月到手四千多块钱。家里养的土猪肉,公司比市场价高一些收购,等于挣两份钱,我每天干劲也很足,希望公司越来越好,我也能挣更多钱。

从农村餐桌走向全国市场,王晓娟的腌缸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先后被评为白银市十大美食、甘肃省地标名吃。她的企业也获得了会宁县三八红旗集体、白银市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问及企业接下来的发展规划,王晓娟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不仅要在腌缸肉的品质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品牌影响力上实现突破,通过开设会宁腌缸肉体验店等多种方式,让传统美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甘肃会宁刘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晓娟:作为一名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看到了无限机遇。新的一年,我们将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做大做强腌缸肉的特色产业,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同时,继续创新,提升联农带农能力。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电商平台将我们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乡土特色品牌,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我们民营企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