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打磨
发布时间:2025-03-10 20:43 浏览量:11
水打磨
刘永春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圈子村南头戚如玉家的水打磨,磨不推自转,既省力又方便,磨面粉又快又好。母亲还常说: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北庄桥,桥上桥,人在桥下走,水在桥上流;天齐庙,万丈高,家雀嬎那蛋,掉到半虚空就雏飞了;水不烧自滚,磨不推自转……这磨不推自转,就指的是水打磨了。村里人们还流传着民谣:台头圈子渭头河,也有巴巴(鸭子),也有鹅;前头水打磨,后头脚打箩。这“脚打箩”就是水打磨带动磨面粉的箩子。
淄川的母亲河——般河,自古以来,两岸人们借助般河的水,洗衣,做饭,浇地;还建起了窑炉,使用般河良好的水源,牛拉碾加工陶泥,烧制大瓮。而圈子村的戚如玉就利用般河的水建起了水打磨。这水打磨成为方圆十里八乡老百姓谋求生存磨面粉的最好工具。更是得到了当地那些做面食、开饭馆、做买卖等商家人的喜爱。人们一提起般河上游的水打磨,都知道是圈子村戚如玉建的。戚如玉何许人也?他出生于一八九三年三月初三。他家几代人都是下窑挖煤挣饭吃的。戚如玉9岁时,就跟着他父亲和四叔下井挖炭挣粮食。16岁那年,就在渭头河庄西,张平三做的西园子井上当把头,也就是给张平三管井出炭。民国时期,淄川地区流传着“北有王怀褀,南有张平三”,证实了张平三做井的家大业大。他给张平三管的井由矾场的高家堰,到龙口庄西的油坊后;又跟着张平三到西河、刮大碗、两坪、黑山后、后峪等处管井。这为张平三行善修建铺石路“玉石街”做了坚实的后盾和铺垫。后来,在他35岁那年,受聘于另一家公司,到泉峪井,继续管井。这期间,他与同事邹思民完成了一项地下水利工程——把泉峪的井下水,通过台头庙后井,引到勃勃歪井,再引到油坊后井,直至到响井堰井;从响井堰井把水排到般河。这项强大的地下排水工程,就是戚如玉和邹思民设计,并带领众人完成的。
说起戚如玉的水打磨,就是这时期开始建造的。这天,戚如玉站在龙口村的西门,望着从响井堰流出来的欢快而清澈的水,就想充分利用这天赐水源,在圈子村般河西岸自家的地边,建个水打磨……冒出这个念头,他欣慰地笑了。
戚如玉45岁那年,即1938年,他便伙同他一家的好兄弟戚如荣,在圈子村南戚家林地西边,般河上建了个拦河坝,抬高般河水位两米,又顺坝西地边,向北修了2米宽、80米长的水渠,在水渠的北头修上个簸箕囗。在簸箕口下,又挖掘修筑了深2米、宽2米、长100多米的水渠,与般河相接。并在水渠的西边盖了一高一矮的两间房屋。完成这些后,戚如玉又请村里的好友木匠胡道明,用合抱粗,3米多长的枣木做轴。轴的一头用柏木做了个直径3米、厚到1米、并带水槽的大水轮。轴的另一头,用枣木做成齿轮与石磨连接。水由簸箕口下流,冲向大水轮,水打木轮旋转,带动屋内石磨飞快转动,这样就能磨面了。戚如玉的水打磨就不推自转了!
戚如玉创建的水打磨,起初是为周边五庄村民百姓和南来北往做买卖的商家服务,仅留下人家磨面后剩下的麸子做报酬。一传十 ,十传百,方圆十里的乡亲们纷纷而来,人人对戚如玉的行善都赞叹不已,有着极好的评价。后来,因为这水打磨,石磨旋转,脚打箩,磨面粉既快又省力,这期间四里八乡都来戚如玉的水打磨上磨面,特别是那些买卖人,经常光顾。戚如玉的水打磨一时间生意兴隆,红红火火,白天黑夜,都有人在此等着磨面粉。
那年代,当地村民百姓除了挖煤,运输陶瓷大瓮到繁华的集市上买卖外,大都耕作种地,人员流动少。因此山坡沟壑,总有狼虫野兽经常出没村落。一年冬天,有一只狼,在水打磨周围转悠,寻找吃食,村民恐慌,都不敢去磨面了。善于动脑的戚如玉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买了几十斤猪油,用大锅炼成油,在上面放上白面。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狼闻到香味,来到大锅旁大口吃起来,没吃几口,热油就把狼的嘴巴给烫熟了。这狼吼叫了几声,就逃跑了。从那以后,狼再也没来。水打磨边又开始人来人往了。
一直到60年代初,村里有了电,安装了电磨,这水打磨才被电磨代替了,永久地消失了。但戚如玉的水打磨仍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现在七十岁左右的圈子村人,还不时谈起戚如玉家的水打磨呢!
作者简介:刘永春,男 ,出生于1954年8月,籍贯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圈子村,1975年12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原山东淄川陶瓷厂党委宣传科科长,政工师职称,从事党的宣传工作30余年,先后在新闻单位等发表各类稿件3000余篇。系淄川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博山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诗词学会会员。
- 上一篇:学会慢生活……
- 下一篇:打造“文化艺术会客厅”,“长江奇迹”游轮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