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错过15倍股的

发布时间:2025-03-10 21:19  浏览量:11

有这样一家公司,IPO发行价40.5元港币,截止上周五,股价已经飙升到620港币,累计涨幅15倍。

谁说消费不行了?只是大家没有总结出对新消费的研究范式

我决定深刻思考一下自己是如何错过这只大牛股的。

很明显我并无持仓,本文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一、固有思维定式:我对金店一向嗤之以鼻

传统的金店,比如周XX和周XX以及周XX,基本就是黄金的搬运工,它们的金饰是按照透明的国际金价+加工费进行售卖的,赚的是那点加工费,所以几个周XX的净利率高一点就6-8个点,低一点才4个点,已经可以和康师傅坐一桌了。所以传统金店只能通过扩大规模,生猛开店,才能扩大利润。周大福在国内有7000多家门店,周六福有4000多家,周生生有1000多家,周老板们早早就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县城了,比奶茶们下沉还早。

我相信不少人和我对金店的印象差不多:商业模型差+成长性弱=天然不性感。

所以当老铺黄金上市时,我并没有觉得有多稀奇,直到后来朋友发给我上海老铺黄金豫园店排队的视频,当时老铺股价100元左右。我听了老铺对标国外顶奢珠宝的故事,甚至还怀疑老铺排队的人不会是雇的人来炒股价吧。

现在国际上的奢侈品品牌,没有一家是在1980年之后诞生的,所以我很难理解现在有一家来自岳阳的家族金店公司,说要做奢侈品。奢侈品的核心是什么?黄金一直很贵为什么不是奢侈品而是贵金属?-奢侈品的核心是溢价能力,而不是价格本身。溢价能力主要有来自于品牌力,品牌的塑造需要优秀的营销团队、产品的创新、品牌时间的沉淀。

就像前面提到的,国际金价是透明的,金店都在挣加工费的钱,一家岳阳的家族金店公司为什么能有溢价?

我承认产品的创新还是有的,老铺黄金的产品确实更精美,基于古法黄金工艺,主打一体成型、无焊接的特点。但是去过深圳水贝调研的人都知道,黄金工艺的壁垒其实不高,所以我觉得古法黄金更像一个塑造品牌力的文化叙事。且这个故事还不是老铺首创的,琳朝、君佩以及周大福旗下的传承也在做。

OK我总结一下我曾经对老铺疑惑

1、溢价能力来自哪里?技术壁垒好像不强,一口价黄金按照克重算比同行高出15-20%,40%毛利率水平能维持吗?

2、对核心客群的吸引力在哪?贵妇们和年轻女孩们为什么都会买?

3、手工技艺产能的问题:高级技师资源的稀缺如何满足扩张的需要,老铺黄金大约有4成的产品都是外包生产,并且老铺也承认对外包生产商的操作程序控制有限。

二、 老铺封神的阶段划分

1、40-120区间【白给阶段】

老铺黄金24年6月底登录港交所的时候,24年动态估值才8X左右。对比传统金店品牌PE一般在10-12X,这个阶段的老铺基本就是无风险收益,但是这个阶段成交量很低,少的话才2000多万,而且没有入通,机构参与度低。这个区间的钱还是应该挣到的。

2、120-220区间【入通+港股beta共振】

24年9月10日老铺黄金被纳入港股通,当日就迎来12%上涨,伴随着线下销售的热度、同店销售额超预期+市场对老铺认知提升+流动性改善的逻辑共振。

紧接着,924牛市启动,A股港股都是大牛市,行情带飞老铺。

3、220-620区间【靠信仰赚钱】

这个区间是价值投资者最难赚钱的区间,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基本面解释了。

首先是金价的上涨,老铺黄金一口价售卖,并且调价频率低,差不多得季度或者半年调一次。而传统金店是实时调价,与基础金价联动紧密。所以在金价上涨初期,老铺黄金更具相对价格优势。正是由于调价滞后,加上春节消费旺季,消费者在金价快速上涨的25年春节抢购,门店出现排队热潮,动辄2-3个小时起步,老铺25年春节销售额同比增长50%。

而传统金店虽然在金价上涨初期有库存增值,但是金价急涨之后同店销售就会出现下滑。

其次是老铺黄金的2024年业绩着实让资本市场FOMO(害怕错过)了,老铺预计24年净利润约14-15亿元,同比增长236%-260%,据此计算24H2净利润区间为8.1-9.1亿元,同比增长269%-314%,相比上半年增长进一步提速。

三、我目前的理解

1、对在扩店期并且还有同店增长的公司要重视,对其估值要有容忍度。

老铺在24年净开店7家,年末总数36家,同店增速有100%,同店增长贡献超7成以上。

类似于当初的海底捞、达势股份,扩店期的估值能给到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对于高成长股票过于纠结估值,可能会错失一些机会。

2、核心客群我理解的是:同时吸引了奢侈品的贵妇和年轻女性。对于贵妇来说,反正就是喜欢买精美的饰品,如果有外形精美还保值的黄金饰品,加上1V1的贵宾服务,怎么不能满足她们的消费需求呢?对于年轻女性来说,花一个15-20%溢价就能买奢侈品,而且黄金还保值,不是比其他奢侈品更好的选择吗?

3、壁垒:这点确实没想通,我认为手工工艺很难构成壁垒。

最后我想说的是,新消费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框架,所以类比其他公司给一个合理估值其实并不合适,高增长的公司能够靠着自身增长来消化估值。

当我们说下一个泡泡玛特,下一个老铺黄金的时候,包含了收入业绩高增长+高景气度+PE估值提升,这不就是戴维斯双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