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四百一十一)|故乡的集市
发布时间:2025-03-11 12:52 浏览量:15
故乡的集市
文/安颖光
麻大湖是我的故乡,沿岸的20多个村庄,犹如星罗棋布的一颗颗珍珠,又好比一群环绕着母亲打转转的亲兄乃弟。有时,土生土长的湖乡人都分不清村与村的界限。一条胡同,东户是甲村,西户却是乙村;一条小河,河北是丙村,河南却是丁村。于是这些村庄就有了一溜长庄的独特称谓。
人员密集,集市也就密集,一切皆是商品经济使然。
集市地点以村中河上桥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称之为桥口集。麻大湖畔有三个代表:西部的三官庙村桥口集,东北部的湾头村桥口集,东部的利见桥村桥口集。桥口集还有许多别名,因为每天都是天蒙蒙亮开集,太阳露头就散集,于是人们结合大自然节令气候、还有动物习性命名为“露水集”“露珠集”“早集”“夜猫子集”。近些年,三个村中的河尽数被填平了,桥被拆除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赶集人也是一茬换了又一茬,但桥口集的称谓却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集市时间定在每天傍晚才赶、太阳落山就结束的称之为夕阳集。这是时代的产物,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桥口集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于是麻大湖畔又兴起了夕阳集,也叫晚集。夕阳集有五个村代表,分别西部的魏家村、中部的付桥村、东北部的东风村、东部的柳白村和院庄村。
桥口集、夕阳集每天都有,但一年只有一次的鬼集,就是院庄村的专属了。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凌晨两三点,满月正在西坠,饶有兴致的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就来到了院庄村中的南北主路上,开始了逛街,勤劳的摊贩们则早早摆好了摊位,上面摆满了各种时令水果,还有大批量供祭祀用的黄纸。黑夜里赶集,顾客的灯笼飘忽不定,摊贩的灯笼火苗跳动,从远处一看很像是“闹鬼火”,加之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鬼节”,所以当地人都称这个集为“鬼集”。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手头也日益宽裕。水涨船高,原有的集市,早已不能满足湖区人民增长的物质生活,一溜长庄人又陆陆续续起了多个农贸大集。每逢农历”二、七”,是湖区东北部的湾头村大集;农历“三、八”,既是最西头的西闸村大集,同时也是最东部的柳舒村大集;农历”五、十”,既是东南边的安柴村大集,同时也是东北部的南陈家大集。
有人担心,一个乡镇区域内,设置了如此密集的集市,客流量和成交量能得到保障吗?看看各村庄人口,大家就不会着急了。西闸村三千余人,柳树村四千余人,湾头街则有五千余人;安柴村虽说少点,仅有两千五百人,但相邻的院庄和南河东也各有两千五百人,邻县的夏庄更是多达一万余人,毕竟集市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商业场所。
南陈家人更少,只有两千出头,但相邻的湾头和孟桥合起来却有七千余人。前段时间单位事务少,与几名同事相约坐着2路公交车去上班,经过南陈家集时,我惊喜看到了它的变化,于是就和同事们打趣“陈家集越来越大了,不过似乎应改名为孟桥集了。”同事们一脸疑惑,我就说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先位于陈家和孟桥交界处的集市,现在是一路向西高歌猛进,占领了孟桥东部,越过了村中部,扩展到了村西部。集市主体早已由陈家变为了孟桥,随后同事们释然了。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接下来,我要重点介绍安柴村的穷汉子集了。“穷汉子集,穷汉子赶,穷汉子不赶瞪了眼”看似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却道尽了古时候贫苦大众的心酸。穷汉子集一年只赶一回,时间设定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小进年则是提前顺延在年二十九。
民间形容一件事物不重要,经常会讲到一句歇后语“年午更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但这是对富裕人家说的,普通大众就需另提别论了。
能挨到年三十再赶集买东西的,大都是没钱置办年货的穷人。虽然手头紧,但年还是要过的,于是只好到集上赊点年货过年,等手头松缓了下一个集再还账。不成想,下一个集就是下一年的年三十了。
再说卖东西的,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也害怕年货压在手里占住了本钱,于是就想把过年必需的年货尽快出手,自己也好早早回家过年。
买方与卖方形成了合理稳定的供求关系,所以穷汉子集的买卖成交量还是很客观的。赊年货的不打欠条,卖年货的大胆出货,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朴素的哲理问题,下一集一定清账---早已成为买卖双方共同坚守的信条。如果买或卖的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前来了,也会委托别人前来收账或还账。
其实赶集的人,无论买的还是卖的,大都是周遭十里八村的。时间过去了一年,买方若是还出现爽约行为,那他就可能再也无法赶这个穷汉子集,乡亲们背后议论的唾沫,足以让人羞得要钻进地缝里去。毕竟人穷志不短,还是当下社会亟需遵奉的信条。久而久之,人们抓住了大部分赶集人的特点,就把这个集形象地称为“穷汉子集”了。
穷汉子集兴起于何年何月,笔者查询县志也无记录也无考。穷汉集现在依然还有,只是赊账、一年后再还账的现象早已绝迹,穷汉集早已名不符实。但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穷汉子集称谓早已扎根于父老乡亲的心底了。
麻大湖的乳汁孕育了勤劳善良的湖区人民,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湖区传统文化,当然这里面就包含了多姿多彩的集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