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汇⑥】陈云松的轧钢之路

发布时间:2025-03-11 16:51  浏览量:11

晨光未现,钢花已绽。3月10日凌晨5点,山钢股份棒材厂轧钢车间内,千度钢坯在轧线间翻涌。陈云松透过灼热气浪观察红钢的形变轨迹,他的安全帽被炙烤得微微发烫。“米重离散率偏差0.8%,立即校准辊缝!”透过对讲机的电流声,陈云松沙哑却坚定的声音传到控制室。

“陈师傅,已经校准。”对讲机那头传来声音,他抹了把汗,深蓝色工装的背部已晕开大片盐渍。陈云松深知,这个微小的数字波动,可能会影响上千吨钢材的质量。“轧钢看着单一,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刻也不能放松。”说话间,陈云松再次盯向操作台主控屏,原本波动的轧机电流数据趋于平稳,“效益就在我们的手中,成材率差0.01%,几百万的效益就没了。”

1997年的冬天,19岁的陈云松第一次站在轧机前,灼热的气浪呛得他连连后退。老师傅的提醒犹在耳边:"轧钢是门'铁与火的艺术',要‘夏天穿秋裤,冬天吹风机’,怕苦就别吃这碗饭!"近30年过去,陈云松依旧习惯在翻烂的《轧钢原理》笔记里夹一颗干辣椒,曾与陈云松在同一车间“并肩作战”的妻子扈艳艳又气又笑:"为了学好理论知识,干好轧钢,他经常啃着洋葱和干辣椒熬夜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加持下,眼睛比精密仪器还毒。"

"把家常菜炒出米其林水准,就是咱轧钢人的本事。"面对HRB600E高强钢筋试制难题,陈云松的比喻让攻关组成员眼前一亮。那段时间,他像钉在轧机旁,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参数,经过反复试验摸索,终于找到强度与韧性的"黄金分割点"。当高级别抗震钢筋实现近万吨的稳定批量轧制,并应用到荣成核电站、青岛跨海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项目中时,他在晨会上难得哽咽:"咱们啃下的这块'硬骨头',撑得起国家的脊梁!"

流年如斯,陈云松仍在努力前行。近年来,钢铁形势严峻,降本增效成为他心头的大事儿。他提出并实施的“多切分快速试车稳质提效”工作法,改善了关键经济技术指标;他带领班组优化粗轧进口导卫,使成材率提高0.05%;针对切分出料扭转问题,采用精益工具查找问题改善点,使换辊时间缩短40%,年创效益百万元;去年,他带领班组8次实现万吨无轧废,创下新纪录。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于2024年陈云松荣获“齐鲁首席技师”称号,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嘉奖与激励。

暮色中的轧钢线依然轰鸣,陈云松蹲在仪器边,借着手机手电筒检查轧槽磨损,手机屏保亮起,是妻子抓拍的瞬间—他仰头灌下凉透的浓茶,背后是火龙般的轧线。"这个工作狂,高烧还放心不下生产现场。"扈艳艳的"抱怨"里藏着心疼。而对陈云松来说,轧机的节奏早已融入血脉:"听轧机唱歌最踏实,每个音符都是效益的节拍。" (钢城融媒:曲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