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汉济渭让水倒流

发布时间:2025-03-12 06:39  浏览量:11

引汉济渭工程,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总投资高达 516 亿元,致力于攻克关中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困境,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其核心目标在于,借助调水与输配水工程体系,充分满足关中地区的用水需求,有力保障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同时积极推动关中 — 天水经济区的协同发展。

工程主要涵盖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大部分。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黄金峡泵站、黄三隧洞、三河口水利枢纽、秦岭隧洞等五部分构成;输配水工程则包含黄池沟枢纽、黑河金盆水库、西安供水管线等三部分。

引汉济渭工程面临着诸多艰巨挑战。工程需穿越地质结构异常复杂的秦岭山脉,秦岭隧洞作为世界上长度最长、埋深最深、施工难度极大的山岭穿越隧洞之一,全长 81.58 公里,穿越秦岭主峰太白山以及十多个次级山脉,最大埋深达 2.5 公里。施工过程中,采用钻爆法和盾构法两种施工工艺,并运用先进的地质勘探、监测预警、通风排水等技术手段。

(一)地质条件复杂

秦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输水隧洞需穿越 3 条区域性大断裂、4 条次一级断层和 33 条一般断层,涉及岩性多达 20 余种。其中,石英含量高达 96%、抗压强度达 300 多兆帕的超硬岩石,给施工带来巨大阻碍。即便采用被誉为掘进机之王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刀头磨损量依然巨大,损坏刀头达上万把。

(二)施工环境恶劣

秦岭输水隧洞埋深达 2012 米,洞内作业面温度常年维持在 40℃左右,相对湿度高达 90%,施工环境堪称恶劣。不过,工程师们创立了完整的超长隧洞施工通风技术体系,创造了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通风距离 7.2 公里、TBM 法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 16.5 公里的世界纪录。

(三)施工过程险情频发

施工期间,涌水和岩爆成为两大主要难题。工程师们研究建立应急抢险制度,调动 2000 多人参与抽水抢险;研发抽水自动化设备,有效攻克长距离斜井反坡隧洞抽水难题;运用微震监测等技术手段,显著提高岩爆预测预警准确率,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覆盖区域广泛,包含南干线和北干线,涉及多个区县和乡镇,这使得工程在施工用地、环境保障以及建筑材料跨区运输等方面遭遇诸多挑战。为有效应对,引汉济渭公司成立多个专班,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科学调度资源,全力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作为大型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精心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管理和技术难度。

目前,引汉济渭一期调水工程已全面竣工投产,输配水工程(二期工程)正在加速推进,预计 2026 年建成投用。二期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南干线黄池沟至灞河分水口段及北干线黄池沟至泾河新城分水口段组成,全长 100 多公里。

(一)北干线工程

北干线工程作为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 89 公里,主要由跨河建筑物及部分隧洞等构成。截至 2024 年底,北干线工程施工进展显著,预计 2025 年底前将全面完工。

(二)南干线工程

南干线工程全长 100 多公里,由隧洞、管道及部分跨河建筑物组成。截至 2024 年底,南干线工程的隧洞开挖已超 51 公里,管道安装达 80 公里。预计南干线工程将于 2026 年完工。

引汉济渭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有力保障陕西关中平原的西安、咸阳、杨凌、渭南等地的供水安全,惠及人口 1400 余万人。该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渭河流域乃至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它贯通了西起宝鸡,东至渭南沿秦岭的城市供水大通道,加速城市供水网络构建,使广大区域城乡供水网连成一体,近 1000 万人能够饮用上汉江清水。沿渭河供水问题的解决,为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水高用、统一调度创造了条件,届时洛河、泾河、千河河水将北调,有效解决关中北部缺水问题。同时,渭河水量的增加,也提升了渭河进入黄河中下游的水量,有利于争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黄河中上游的用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