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大佬转向中国资产,美国黄金梦碎,资本的‘叛逃’与‘新宠’
发布时间:2025-03-11 01:40 浏览量:8
最近,全球经济棋局上可谓风起云涌,资本们像一群嗅觉敏锐的猎犬,不停地寻找着最肥美的猎物。咱先来说说私募大佬们的小动作。景林资产这帮精明的家伙,在内部沟通会上直接拍板,全面转向投资中国公司,还提出了要找到并持有中国的MCGF 10,啥意思呢?就是那些能让中国未来更牛的公司。为啥这么干?他们觉得中国经济现在步入了一个新周期,智能制造和科技制造正当时,中国制造业和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融合是大势所趋。以前中国资产被低估,现在可不一样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正在拉开大幕。
他们还特别点名,MCGF 10大概率在AI、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为啥这么笃定?因为这些领域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更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打地基,这些领域的企业就是未来经济大厦的地基。而且,他们还透露已经把投资组合里的纯美国公司资产全踢出去了,更看好中国那些和科技、新消费沾边的公司,尤其是两类科技公司:一类是能成为AI领域“扛把子”的,能把人工智能技术和硬件结合得很好的;另一类是能帮中国资产走向世界的。在A股、港股和中概股上都有布局,港股占得比重更大,为啥?因为符合他们口味的公司在港股上市的多呗。
再看看韩国股民,这帮朋友最近也是“疯”了,对中国股票那是相当的热情。2025年2月,他们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的投资额直接翻了两倍。为啥韩国人这么给力?一方面,中国科技股表现强劲,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他们。在韩国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指数ETF基金,有的单月收益率高达62.8%,这数字看着都让人眼馋,而美国同类产品收益率才可怜巴巴的不到10%。另一方面,全球投资者都在关注中国资产这轮上涨行情,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外资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资产评级,全球资金回流中国资产,这股热潮怎么可能少了韩国股民呢?
不过,有意思的是,之前一直被追捧的QDII基金,现在却有点“凉凉”的意思。几个月前,跨境ETF那可是“香饽饽”,溢价率高的吓人,像景顺长城标普消费ETF、嘉实德国ETF溢价率一度超过50%,部分跨境ETF溢价率超过20%。但随着美股高位震荡,跨境投资热度明显降温。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QDII基金的总份额环比下降约86亿份。这就像是一场热闹的派对,音乐一停,大家纷纷散场。
再把目光转向美股,那边可不太平。自2月20日以来,标普500、纳斯达克、道琼斯指数纷纷下跌,其中标普500指数还创下了2024年9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大型科技股更是“跌跌不休”,特斯拉连跌七周,股价较最高点跌超40%,英伟达也连续第三周下跌,累计跌幅超18%。高盛交易台的数据更是显示,美股已经连续四周净卖出,空头们像一群饿狼,抛售规模远远大于多头的买入。
就在美股动荡不安的时候,美国却悄悄干了一件大事——囤黄金。自2024年12月以来,美国从其他国家运入超过600吨黄金,目前黄金储备高达8133.46吨,稳坐全球第一把交椅。为啥美国要这么干?一方面,全球地缘局势紧张,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黄金成了避险的“香饽饽”。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依旧存在,黄金对冲通胀风险的功能被放大。再加上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一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赶在关税落地前大量买入黄金。
其实,这几年全球央行都在疯狂囤金,2022年购金规模达到1136吨,创下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2023年和2024年也分别高达1037吨和1045吨。这背后反映的是在全球化逆流下,各国试图通过增持黄金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国内黄金ETF也跟着“水涨船高”,近两年表现亮眼,大量资金涌入。黄金ETF近三年收益高达65%,规模更是大幅增长,从2023年底的290.4亿元飙升至2025年3月7日的912.1亿元。
咱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和投资机会呢?全球资本的流动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动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国资产的崛起,是短期的热潮还是长期的价值回归?美国囤积黄金,是单纯的避险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而我们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在这场资本大挪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