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悔的,就是全款买车位”!车位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发布时间:2025-03-17 00:14 浏览量:17
“最后悔的事,就是全款买了车位。”家住四川成都的李菲在社交媒体上感叹道。
2017年,她毫不犹豫地花了17万元全款买下一个车位,当时她的房子首付也不过30万元。如今她却发现,这笔投资成了她近年来最后悔的一笔消费。
曾几何时,车位是住宅的“标配”,甚至一度成为抢手货。很多人认为,车位是保值增值的资产,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车位价格一度飙升,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局面。时过境迁,车位的市场行情早已今非昔比。
李菲的经历并非个例。最近,她在业主群里看到,小区车位的月租金已经降到了300元,还包每月100元的车位管理费。这意味着,如果把车位租出去,每月实际收益只有200元。按照这个收益,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她需要70年才能回本。更让她心凉的是,车位的挂牌价已经从当初的17万元跌到了10万元左右,而且挂出去近半年都无人问津。
车位的价格“跳水”,背后反映的是供需关系的巨大变化。过去,车位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房地产开发的加速,车位的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端却增长缓慢,导致车位市场供过于求。
以李菲所在的小区为例,车位比达到了1:1.6,这意味着每户住宅配有1.6个车位。显然,车位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类似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报告,2025年1—2月,全国法拍车位车库的清仓率仅为9.1%,成为拍品类别中最“难卖”的类型。
与住宅的刚需属性不同,车位更像是一种“奢侈品”。它并非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型消费。正如车位营销专家张冰所说:“车位的逻辑与奢侈品相似,不买也可以租。”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租赁车位,而不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
尤其是在低线城市,车位的去化率更低。资深地产专家李巧玲指出,一些低线城市的新楼盘车位去化率能到20%就不错了。车位的销售困境不仅让业主感到头疼,也让开发商倍感压力。
对于开发商来说,车位曾经是获取溢价的“利器”,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为了回笼资金,不少开发商不得不降价促销,甚至推出“买房送车位”的优惠活动。然而,即便如此,车位的去化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李巧玲透露,地下车库的建设成本较高,一个车位的建设成本通常在7万—9万元之间,这意味着车位至少要卖到10万元才能回本。现实是,很多车位的售价已经远低于这个水平。例如,中部地区三线城市的车位价格普遍在6万元左右,而一些西北地区的小城市车位价格甚至低到了2万元。
车位的供应过剩,部分原因在于政策的刚性要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规定,住宅小区的车位配比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例如,3A级住宅的车位比要达到1:1,2A级住宅要达到1:0.6。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居民停车需求得到满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导致车位供应过剩。
尤其是在低线城市,很多家庭并没有车,或者拥有多套房,车位的实际需求远低于政策规定的配比。低线城市的停车资源相对丰富,路边停车等公共区域也能满足部分需求,进一步削弱了车位的市场价值。
面对车位的销售困境,开发商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方面,开发商可以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车位的吸引力。例如,减少地库的开挖,降低车库层高,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另一方面,提升车位的附加价值,如美化地库环境、提供便捷的洗车服务等,也能增强车位的市场竞争力。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促进车位去库存。例如,成都市推出了购买车位补贴政策,乐山市则对购买车位的购房人提供现金补贴。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车位的销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车位的市场行情变化,反映了供需关系的深刻调整。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车位不再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而是需要谨慎考虑的选择。对于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来说,如何平衡供需关系,提升车位的市场价值,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无论如何,车位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市场将更加理性。对于像李菲这样的消费者来说,或许租赁车位才是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