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料”摇身一变天价拍品,玉石还有这种玩法?

发布时间:2025-03-18 17:00  浏览量:12

“玉无完玉,十玉九瑕”是大家在玩玉过程中常听到的一句话,作为大自然的产物,玉石注定无法处处完美,裂、脏、棉、僵这些常见的瑕疵若是不起眼,玉友们大多也能接受,但要是瑕疵面积太大,那便会被贴上“垃圾料”的标签。然而有一种古老的东方技艺却能化缺陷为特色,使废料逆袭为百万级藏品,甚至跻身顶流拍场,那就是巧雕。

什么是巧雕?

巧雕是一种利用玉石的颜色、纹理、瑕疵等天然特征,巧妙地将其融入创作题材中的雕刻技法,其核心在于“因材施艺”,将原本被视为缺陷的部分转化为作品的亮点。

巧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四件巧雕作品便是彼时玉工已掌握这门技艺最好的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巧雕技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今天老蔡便与大家一一分享常见巧雕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

图:妇好墓出土的巧雕雕件

常见的巧雕技艺

俏色巧雕应是玉友们最为熟知的巧雕类型。它将玉石天然的颜色融入作品的雕刻设计之中,完成“色”与“艺”的结合。在厚德载玉云南行中老蔡前往瑞丽拜访的王朝阳大师,便是俏色巧雕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十八罗汉》、《斑点狗》、《红色经典》系列等俏色巧雕作品,都是“变废为宝”的名作。

关于“棉”的巧雕想必各位玉友也比较熟悉。白棉是玉石中常见的瑕疵之一,在巧雕中,玉雕师通常会将白棉设计为天然的雨雪意境,赋予作品一种空灵之美。这类巧雕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风月夜归人》,以一块毫无加工价值的废料描画了一幅大雪纷飞的寒山夜宿图,而后以百万价格被香港收藏家收购,所以巧雕让“垃圾料”摇身一变成为天价拍品,并非天方夜谭。

图:巧雕雕件《风月夜归人》

再来便是“僵”的巧雕。与棉自带的雨雪意境不同,僵通常质地较硬且颜色偏暗,相比起来难在风花雪月上做文章,但天然的老旧感反倒为巧雕提供了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馆藏作品《麻姑献寿》,便是巧用僵本身的纹路做外衣,将麻姑的形象与僵的质感巧妙融合,为整件作品增添了一份古朴雅致之感。

图:巧雕雕件《麻姑献寿》

对于玉石中的裂纹,玉雕师则通常会采用透雕或镂空雕的技法,弱化裂纹的存在感,不过这类巧雕中同样有与主题结合得很好的作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雕件《桐荫仕女图》,便是以做完玉碗的废料雕刻而成的,取碗时造成的裂缝经过匠师的巧妙处理,变为半开半掩的门缝,自然光恰好由此穿透。乾隆皇帝对这件巧夺天工的作品颇为赏识,还专门为其赋诗一首。

图:巧雕雕件《桐荫仕女图》

巧雕“变废为宝”的意义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玉友已与老蔡有一样的感受:“垃圾料”的华丽转身并非偶然,材质上乘的玉石是珍宝,但化腐朽为神奇的东方智慧更是至宝。巧雕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增值手段,如今随着籽料行情的不断上涨,精品越来越贵,巧雕技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巧雕,玉雕师们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价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玉石艺术品的需求,同时也为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玉雕师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题材的过程,正是玉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光彩的“加速器”!那在这些巧雕作品中,各位玉友认为哪个作品最能体现“变废为宝”的精髓?您又如何看待瑕疵以及瑕疵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