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交易争议,本质是全球化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

发布时间:2025-03-21 22:26  浏览量:10

《大公报》发布题为《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的评论文章,再度就李嘉诚将巴拿马运河等港口的经营权交给美国财团表态,奉劝有关企业和人士重新思考这笔交易。而这已经是官方第五次喊话了。

前两次喊话以国务院港澳办转载媒体报道为基础,分别提醒李嘉诚“莫天真 勿糊涂”、“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第三次是引述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商人也有祖国”的观点,第四次喊话则直接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出,提醒李嘉诚“任何交易都要符合法律法规”。诚港口交易争议:全球化退潮下的商业理性与国家利益的碰撞

2025年3月,李嘉诚家族以228亿美元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等全球43个非中国港口资产,引发了一场横跨商业、政治与舆论的轩然大波。官方五次喊话、舆论场的撕裂、新加坡媒体的辩白,共同勾勒出全球化退潮时代下企业家与国家利益的复杂博弈。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一笔交易的成败,更折射出中国在开放与安全、市场逻辑与战略底线之间的深层思考。

一、交易本质:避险哲学与战略资产的碰撞

‌1. 李嘉诚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逻辑‌

从商业角度看,此次交易是典型的“高位套现”:交易市盈率达24倍,远超行业平均12-15倍水平,且出售的巴拿马港口仅占长和总利润的1%,而中国内地及香港港口贡献60%利润‌34。这延续了李嘉诚一贯的避险策略——2015年抛售内地房产、2020年撤离英国电网,均体现其预判系统性风险的敏锐嗅觉。面对特朗普政府威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及巴拿马政府摇摆的政治风险(如退出“一带一路”协议),李嘉诚选择在资产被政治化前套现离场‌24。

‌2. 战略资产的“非商业属性”‌

巴拿马运河控制全球6%海运贸易,中国与拉美60%的贸易依赖此航线,其智能调度系统与船舶数据更可能被美国用于监控中国商船(如货物类型、能源消耗),甚至成为制裁工具‌12。贝莱德财团与美国军方深度绑定(董事会含3名前五角大楼高官),交易公布前贝莱德CEO密会美国国安顾问,进一步坐实“资本与政治共谋”的质疑‌2。这种战略属性使得交易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国家安全议题。

二、官方表态:从商业警示到法治边界的厘清

‌1. 五次喊话的递进逻辑‌

官方回应从初期港澳办转载《大公报》“莫天真,勿糊涂”的道德警示(网页1),逐步升级至香港特首李家超强调“交易需符合法律法规”,最终指向《反外国制裁法》及国安条款的潜在审查[用户补充信息]‌2。这种递进表明:国家并非否定民企经营权,而是对涉及战略资源的交易划定红线,与美国CFIUS审查机制逻辑相似‌14。

‌2. 平衡商业自由与国家安全‌

争议核心在于如何界定“战略资产”。新加坡媒体批评舆论审判可能破坏营商环境,认为企业决策应限于法律框架‌5;而官方则通过法治化路径(如反垄断审查、数据安全法)替代道德批判,避免“原罪论”误伤民企信心‌35。这一平衡考验中国能否建立透明审查机制,既保护战略安全,又维护市场预期。

三、舆论撕裂:民企信心的“压力测试”

‌1. 国内舆论的“大义审判”‌

部分网民将交易定性为“卖国”,认为李嘉诚“向美国递刀子”,甚至呼吁追查“历史原罪”‌15。这种情绪源于三重焦虑: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对“经济主权”的敏感、民企巨头与国家利益脱钩的担忧,以及对香港“桥梁角色”弱化的失落‌25。

‌2. 国际视角的理性辩护‌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交易是全球化退潮下企业规避政治风险的合理选择,舆论审判可能加剧外资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恐慌‌5。这种分歧凸显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坚持市场化原则之间的叙事挑战:既需警惕战略资产流失,也需避免民企因“泛安全化”而畏手畏脚。

四、制度突围:从个案争议到规则重构

‌1. 完善战略资产保护制度‌

中国可借鉴美国《国防生产法》,制定《战略资源保护法》,明确港口、数据、能源等领域的交易审查标准,划定“负面清单”并设立企业预审咨询通道‌45。例如,要求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需引入国有资本或设置数据防火墙,避免敏感信息外流‌2。

‌2. 构建“可控的开放”体系‌

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需探索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一方面通过RCEP、一带一路深化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以法治化审查机制守护核心利益。此次事件或推动香港完善国安法配套细则,明确“战略资产”定义及审查流程,为民企提供可预期的合规指南‌25。

五、结论:超越争议,探索新范式

李嘉诚的交易争议,本质是全球化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当经济主权与资本自由从“互补”转向“对冲”,中国需以制度创新回应两大命题:

‌对民企‌:在法治框架内保障经营自主权,通过透明规则替代道德绑架,避免“舆论定罪”挫伤创新活力;

‌对世界‌:以“可控的开放”打破西方“脱钩”叙事,证明安全与发展可以兼得。

正如贝莱德收购案中隐含的“中国基因”(MSC等中资企业参与运营)‌3,未来全球产业链博弈或将更多依赖“你中有我”的柔性竞合。而中国要做的,是以规则之盾守护开放之门,让企业家在清晰的边界内安心航行。材料来源于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