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是养脑黄金节点,脑梗患者坚决别碰这3种 “血栓催化剂”
发布时间:2025-03-24 12:00 浏览量:1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不知道,清晨其实是一天中血液最容易变“稠”的时段。
人在夜间长时间不喝水,身体失水,加上交感神经兴奋度逐步升高,血压也开始波动,血管收缩,血流变慢,血液黏度就上来了。
这个时候只要再碰上几个“催化剂”,就特别容易引发血栓。
不管是冠心病、脑梗、还是肺栓塞,很多病例都是早上六七点发病,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起床人就倒下了。
最典型的催化剂之一就是空腹浓茶。
很多老年人有个习惯,早上一睁眼就泡一杯茶,越浓越觉得提神。
问题是,浓茶里含有大量咖啡因、茶碱,这些东西会在短时间内刺激中枢神经,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对年轻人来说影响不大,可对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的人群,容易造成血管剧烈收缩,血流不稳。
茶中的鞣酸还会和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影响红细胞携氧功能,进而加重脑供血不足。
广东一家三甲医院做过一项为期三年的回顾性研究,追踪了近500位脑梗复发患者,其中有接近28%的病例在发病当天早上饮用了高浓度茶水,且大多数为空腹状态。
调查还发现,这类人群平时水摄入偏少,清晨血浆渗透压普遍偏高,提示身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这个时候喝浓茶,会进一步加剧利尿作用,让血容量再下降一步,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第二个让医生特别头疼的“血栓催化剂”是早起猛起身。
有很多中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喜欢六点不到就从床上一下坐起来,然后立马穿衣、开窗、出门。
动作看起来很健康,其实危险很高。
人在睡眠状态时,血压处于相对低位,心率也慢。突然起身,尤其是快速从平卧到站立,会导致血压短时间内骤升,有时收缩压能跳高30mmHg以上。
血管内皮还没做好准备,血流冲击力上来,原本壁上就附着的小血栓,极有可能被冲走,形成栓子进入脑血管,引发栓塞。
这类问题不是个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曾经分析过一组早间脑卒中患者,发现其中52%的病人起床方式为“迅速起身”,其中有一部分人还伴有早期头晕、视线模糊等前驱症状,但都没引起重视。
医生建议,起床应采取“3分钟法”:醒后在床上躺1分钟,坐起1分钟,双腿下垂坐边1分钟,再站起活动。
这个小动作对血管系统是缓冲,对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人尤其关键。
第三个很多人想不到的“催化剂”是空腹洗冷水脸。
这听着像个生活习惯问题,但在心脑血管病人身上,它的风险被严重低估。
冷水接触面部时,会刺激三叉神经,引发一种叫“冷水反射”的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立即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速。
年轻人身上影响不大,但老年人、特别是有颈动脉斑块的人,在这一刺激下容易造成斑块脱落或者血压剧烈波动。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曾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过一项关于早晨行为习惯与卒中发病的调查,样本量达到2700人。
结果显示,每天早上使用冷水洗脸的人中,发生脑卒中的比例比用温水者高出34%。
特别是在冬季,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其中一部分患者事发当天出现了眩晕、眼前发黑、耳鸣等现象,但多数人忽视了,认为是普通低血糖。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脸洗没洗,而在于清晨这段时间,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处在“重新启动”状态,一旦受到外部刺激,反馈调节能力差,容易出错。
医学上有个说法叫做“晨峰高血压”,指的是清晨6点到10点之间,人体血压自然上升,这段时间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显著上升。
日本研究机构在一项大样本调查中证实,这段时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几乎是午后时段的2.4倍。
也就是说,早上醒来的四小时,是脑血管最脆弱的时候。
再说点大家根本不会联想到的问题——肠道菌群状态和清晨血栓风险的关系。
听起来不搭边,其实关系很大。
有研究指出,夜间肠道菌群会产生一种叫TMAO(三甲胺氧化物)的代谢物,这个物质在体内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尤其是吃得油腻、摄入大量红肉、蛋奶制品的人群,TMAO水平更高。
而清晨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TMAO代谢物浓度最容易升高,血栓风险就被进一步放大。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做过一项研究,发现TMAO水平高的脑梗病人,其复发率在三年内比对照组高出68%,且往往集中在早晨发生。
研究提出一个假设:某些肠道菌群在夜间活跃度增加,释放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恰逢清晨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液粘度上升,形成“血栓高危交汇区”。
这个概念虽然还在进一步验证中,但已经引起神经内科医生的高度关注。
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实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特别是脑梗恢复期的人,原本血管就脆弱、斑块不稳,再加上血液系统还没完全恢复,随便一个刺激,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早晨最应该做的,不是立刻洗脸刷牙下楼走路,而是先让身体慢慢“醒”过来,喝点温水,活动下四肢,感受下头是不是沉、眼是不是花。
如果这个阶段能安全度过,后面一天的风险就低了很多。
那这就引出一个值得继续深挖的问题——
如果清晨确实是血栓高发的时间段,那有没有可能通过调整生物钟、睡眠节律甚至是夜间药物服用时间,来降低这个时间点的风险?
这类干预手段是不是比单纯避免刺激性行为更有效?
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研究机构在探索。
有一个方向叫“时间医学”,也就是在考虑药物作用时,不只看药效和剂量,还要看服药的时间。
研究发现,很多降压药如果在睡前服用,能更有效地平抑清晨血压峰值,从而降低脑梗风险。
西班牙有一项超过1万人的长期追踪实验表明,晚上服用降压药的人群,在中风和心梗发生率上,显著低于早晨服药人群。
还有一个更前沿的方向,是调整人体的昼夜节律。
比如让老年人晚点睡、晚点起,通过拉长睡眠末段来避开血压和血栓高峰期。
这种方法听上去很不主流,但在一些神经康复中心已经开始试行。
有的地方还尝试通过光照干预、褪黑素调节,让人的“内在闹钟”往后拨一点,从而避开高危时段。
这些做法都提示一个核心点——脑血管事件不是随机发生的,背后有节律、有机制、有可能干预的“窗口期”。
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提前看懂。
[1]张宇明.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