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盐碱地 绘就乡村“丰”景图 东营区已完成盐碱地改良5万余亩
发布时间:2025-03-25 09:06 浏览量:7
爱东营讯 “过去看着盐碱地,心里发愁,一年到头也收不了多少粮食,现在真是大变样了。”东营区六户镇的老农户万友堂回忆起往昔,满是感慨。而现在,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下,他建起了蔬菜大棚,靠着种植草莓柿子走上致富路。
像万友堂这样的农户在六户镇不在少数。盐碱地改良不仅改变了土地,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从愁容满面到喜笑颜开,他们的故事正是东营区盐碱地改良进程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东营区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把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盐碱地治理之路。
科技赋能是盐碱地变身的关键。东营区与多家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成立联合科研团队,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攻关。通过研发新型土壤改良剂,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手段,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在辛店街道,科研人员采用深耕深松、灌排结合的方法,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加速土壤中盐分的淋洗和转化,使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同时,大力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引进和培育了耐盐小麦、耐盐大豆、耐盐高粱等多个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耐盐小麦新品种在3‰-5‰含盐量的盐碱地上,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相比传统品种增产明显。”东营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黄金海介绍道。
政策支持为盐碱地改造注入不竭动力。东营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参与盐碱地改良的主体给予财政补贴,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在土地流转政策上,引导农民将零散的盐碱地集中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牛庄镇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5000余亩盐碱地,统一规划、统一改良,引进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化农业,打造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
在改良技术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东营区盐碱地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盐碱地改良面积5万余亩,新增耕地3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