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颈动脉斑块逆转黄金期,这三类人机会最大

发布时间:2025-03-26 07:02  浏览量:9

如果你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等问题

欢迎来到上海同仁医院找邹大进教授咨询!!!

“邹医生,我这体检报告说有颈动脉斑块,是不是大问题啊?我以后是不是很容易得中风?”52岁的吴先生,拿着体检报告,满脸焦虑地走进诊室。在体检中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消息往往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人心头。很多人以为,颈动脉斑块一旦出现,就如同血管里的 “定时炸弹”,只能等着它引爆。但其实,只要应对科学,颈动脉斑块不仅可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逆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如何打赢这场与颈动脉斑块的 “战争”。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具体表现。正常情况下,颈动脉血管壁光滑且富有弹性,血液在其中顺畅流动。但是,当“三高”、肥胖等不良因素长期 “侵蚀” 血管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血管内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原本排列紧密的 “城墙” 出现了 “缺口”。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坏胆固醇”,就会趁虚而入,沉积在血管内膜下。这些 “坏胆固醇” 会吸引免疫细胞聚集,引发炎症反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像小山丘一样的斑块。

斑块的危险程度,可不是单纯看大小,更重要的是它的稳定性。临床上,斑块分为软斑和硬斑:

软斑(易损斑块):这类斑块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就像一个外表脆弱、内部装满 “危险物品” 的包裹。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血压突然升高等情况下,软斑很容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脂质物质暴露在血液中,会迅速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导致脑梗死等严重后果。硬斑(稳定斑块):硬斑纤维帽厚,还可能伴有钙化外壳,相对来说比较 “结实”,不容易破裂。不过,硬斑会逐渐增大,使血管管腔变窄,影响血液流动,长期下来,也会导致相应器官供血不足,引发慢性缺血症状。

据统计,在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达 40%,而 60 岁以上人群,几乎 100% 都能查出颈动脉斑块。如此高的发病率,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血管里的 “不速之客”。

很多人认为颈动脉斑块一旦形成,就无法消除,只能任其发展。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颈动脉斑块是可以逆转的,尤其是以下三类人群:

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当斑块厚度小于 2.5mm,且尚未出现钙化时,它就像一个刚刚开始堆积的 “小土堆”,还没有变得坚硬牢固。此时,通过积极的干预措施,如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改善生活方式等,有可能阻止斑块进一步发展,甚至让它逐渐缩小、消失。

LDL - C 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当把 LDL - C 水平控制在 1.8mmol/L 以下时,斑块逆转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通过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配合饮食控制,部分患者能够将 LDL - C 降低 50% 以上,从而实现斑块的逆转。例如,一项针对 100 名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强化降脂治疗 1 年后,40% 的患者斑块体积出现了明显缩小。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颈动脉斑块的逆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戒烟能减少烟草中有害物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规律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身体代谢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健康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豆类等,减少高油、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斑块形成的 “原料”。长期坚持这些健康生活方式,不仅能降低斑块进展的风险,还能为斑块逆转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颈动脉斑块,医学上有一套科学的阶梯化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生活方式调整到药物治疗,再到必要时的手术干预,层层阻击,力求将斑块的危害降到最低。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基础,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饮食革命:采用 “地中海饮食” 模式,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鱼油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豆类以及每周 2 - 3 次的深海鱼类。例如,三文鱼富含 Omega - 3 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减轻炎症反应,对血管健康十分有益。同时,要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肥肉)和反式脂肪(如部分油炸食品、人造奶油)的摄取。血压监控: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定期测量血压,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减少血压对血管壁的冲击,延缓斑块进展。运动起来: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运动。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3 - 5 分钟,简单的伸展、走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弹性。

当生活方式调整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或者斑块进展较快时,药物治疗就成为关键手段。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低 LDL - C 的主力军,它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对于大多数颈动脉斑块患者,医生通常会首选他汀类药物。在使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可能还需要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或 PCSK9 抑制剂等药物,进一步降低 LDL - C 水平,提高斑块逆转的可能性。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在使用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当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超过 70%,且患者出现头晕、黑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或者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极高时,就需要考虑微创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狭窄的颈动脉部位放置支架,撑开血管,恢复血流。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该手术直接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和增厚的内膜切除,从根本上解决血管狭窄问题。对于一些年轻、身体状况较好,且对长期服药有顾虑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60岁的赵大爷,体检时发现颈动脉有一处斑块,厚度达到 5.5mm,血管狭窄程度约 50%,属于不稳定软斑。医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在生活方式上,赵大爷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然后去公园快走 40 分钟;

2.饮食上,他将家里的食用油换成了橄榄油,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每周吃 2 - 3 次清蒸鱼,坚决不吃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3.同时,赵大爷还成功戒烟。在药物治疗方面,他按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定期复查血脂和肝功能。

经过 1 年的坚持,赵大爷再次复查颈动脉超声,惊喜地发现斑块厚度缩小到了 3.2mm,血管狭窄程度也有所减轻,斑块稳定性明显提高。

赵大爷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颈动脉斑块的逆转并非遥不可及。

颈动脉斑块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了解斑块的形成机制,把握逆转的关键时机,采用科学的阶梯化治疗策略,我们完全有能力与颈动脉斑块 “和平共处”,甚至让血管重新恢复健康。希望每一位关注血管健康的朋友,都能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守护好自己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