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各省市博物馆中,重量级黄金文物(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5-03-08 19:31  浏览量:11

13.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代楼阁人物金簪,1958年出土于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为益庄王妃所使用。

簪首为两栋立体的楼阁,略有高低,四周绕以花树,似花园中的亭台。簪脚垂直向下,与簪首底部以如意花纹衔接,将楼阁托起。楼阁为六角重檐顶,六面均有隔扇。四门外各有一尊或拱手或抱物的造像,两楼阁内亦均有造像,一立一卧。此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

簪首为上下两层重檐楼阁。上层为宫殿形,两旁设有花 瓣式窗棂,内居三人,主人坐正中,双手持笏,左右各一侍 女持圆扇。下层五人,均作舞蹈状,居中间者左手持花,左 边人手持如意。楼阁整体边缘以累丝的梅花菊花包裹,背面 亦以累丝勾勒出六瓣花组成镂空花纹,簪足向上。这件金簪从式样来看,应属于“顶簪”,其使用方法是自上而下插于狄髻顶端。顶簪通常是一支单独插戴,簪首装饰较大而气派,也有成对插戴的,则装饰较小巧别致。

14.三星堆博物馆:商代金仗,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7月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据专家推测,商金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左右,现藏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商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雕刻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下方是两条鱼背部相对,鸟和鱼的颈部各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

商金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2013年8月19日,商金杖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15.徐州博物馆:西汉金带扣,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西侧第一耳室出土了两条形制相同的金扣嵌贝腰带,腰带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两副带扣长13.3厘米、宽6厘米,重275克和280克,扣舌长3.3厘米,宽0.5厘米,重5.8克。

金代扣正面浅浮雕图案,主体为兽博纹,周边为勾喙鸟首纹,一兽长毛圆耳,似是一熊,另一兽长毛尖耳,似是一虎,二兽双目圆睁,利爪遒劲有力,按住被捕获者,在贪婪的搏噬,被撕咬者应是一匹马,身躯匍匐倒下,后肢扭曲反转,正奋力挣扎,老虎的利齿紧紧咬住它的脖颈,另一只熊在撕咬其后肢。整副金带扣铸制精良,纹饰华美,无边框的整体浮雕透出浑厚与大气,极具动感,在整体上追求一种浮雕式效果的同时,又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猛兽的面部特征准确逼真,身体上的花纹各不相同而又曲尽其妙,四肢屈曲遒劲,力透蹄爪。

16.山东博物馆:明道镶宝石金带饰,1971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鲁王朱檀墓。此器为如意云形,金质托体饰有镂空串枝花卉,表面镶嵌三十三颗宝石。以中间大蓝宝石为中心,包括两边在内,分别围绕其镶嵌大小珍珠各4颗,猫眼石2颗,红色尖晶石12颗,祖母绿1颗,缟纹玛瑙1颗,绿松石6颗,小蓝宝石2颗。这些宝石工艺精致,多数宝石为弧面形,也有数颗宝石使用了明代罕见的刻面型宝石加工工艺,说明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加工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华丽的镶嵌组合、复杂的加工工艺、极高的宝石品质,使这件“镶宝石金带饰”成为一件难得的明初镶嵌宝石精品。

17.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金饼,1999年,西安北郊一处砖厂施工时,推土机一铲子挖出了219枚金灿灿的汉代金饼,每枚重约227.6—254.4克(相当于汉代一斤),纯度高达97%-99%。这些圆饼状黄金直径约6厘米,背面凸起、底面凹陷,部分刻有“黄、张、马”等姓氏戳记及“V”字符号,可能是铸造工匠的标记或质量认证。

这些金饼并非普通货币,而是汉代贵族与皇室的“硬通货”。汉武帝时期推行《酎金律》,要求诸侯按封地人口数进献黄金助祭,若成色不足即削爵夺地,曾有106位侯爵因此被废黜。而西安出土的这批金饼,纯度远超标准,推测可能是诸侯精心准备的贡金,或是王莽篡汉后搜刮民间黄金的窖藏。

出土过程充满戏剧性:工人发现后引发村民哄抢,有人连夜逃回老家,警方耗时数月才追回大部分。更蹊跷的是,这批金饼埋于荒郊乱葬岗,附近无贵族墓葬。专家推测,西汉末年战乱时,权贵为避祸将黄金仓促掩埋,却再未取回。尤其王莽篡汉后,强制收归天下黄金,国库一度囤积70万斤(约170吨),但新朝覆灭时,黄金被起义军哄抢散落,部分或埋藏于此。

如今,这批金饼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西安博物院,成为西汉“黄金时代”的见证。它们不仅折射出汉代严苛的财政制度,更暗藏王莽改革失败、天下大乱的历史伏笔——当权者敛金如山,百姓却饥寒交迫,最终黄金散作尘土,唯留后人唏嘘。

18.西安博物院:唐代金背瑞兽葡萄镜,2002年西安市灞桥区马家沟出土,直径19.7cm,重量有1710克。、厚1.3-1.4厘米,八出菱花形,镜背贴一金壳,其上锤鍱出浮雕式装饰纹样。中间凸起的钮部饰一对追尾式双兽,一周凸棱将壳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八只神兽与缠枝蔓草,蔓草在每个神兽周围都形成一个圆圈,神兽或走或伏,或爬或跃,作攀枝嬉戏状。内区的缠枝花草蔓延过梁进入外区,在八个菱瓣内盛开,花枝在各瓣间缠绕不断,每瓣当中有一四叶花苞正对菱花形中央,两侧垂以葡萄果实,下有两鸟噙枝啄籽,镜缘内的随形边框上饰折枝花。

此铜镜上的葡萄纹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葡萄纹源于古希腊人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狄俄尼索斯在罗马神话里又名巴科斯,是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的保护神,是最受古代希腊罗马平民欢迎的神祗之一。在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塑绘画中,狄俄尼索斯常常和葡萄枝叶果实一起出现。公元四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继承了古代西方的艺术传统。随着东西方的贸易往来,葡萄纹在初唐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瑞兽纹相结合,被装饰于铜镜上。葡萄纹铜镜出现于唐高宗李治时期,武则天时期较为流行,唐玄宗后期就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