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法律视角 | 感言百年建筑黄金荣仓库

发布时间:2025-03-28 08:21  浏览量:8

文 | 朱荣林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

城市更新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权利划分,法治能够确保城市更新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意大利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说过 :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

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同志就制定《优秀历史建筑法》提出的议案建议,其深刻的意义便在于促使我国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求得"以规行事"的自我德行。杲云认为: "我们需要一部法律,确保优秀历史建筑能‘修旧如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杲云同志的立法动议,折射出一个严酷的现实 : 我国大量优秀的历史保护建筑正在不断地沦为法外殉品。上海市黄浦区外马路上百年建筑黄金荣仓库即将面临被拆迁的现实,便是佐证。为此,政府应倾听社会良知的呼唤。

图一,建于1927年的砖木结构的上海南码头黄金荣仓库 (图源 晨报记者 任国强)

一是要珍视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地标意义

美国作家和思想家爱默生说过:“城市靠记忆存在‌的。”地标的意义,就在于为城市记忆提供年轮界碑。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建筑隐含着构筑一座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传承关系的价值链。

黄浦区在城市更新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地标有三处:

一是原卢湾的租界文化,其地标是法租界的欧陆风情建筑和法国梧桐 ;

二是原黄浦的殖民文化,其地标是外滩耸立的万国建筑群 ;

三是原南市的开埠文化,其地标是清末民初面向千帆沙船的十六浦码头和仓库群。

保护这些地标性的遗存,就是保护了上海这座近现代城市演化的年轮,保护了它的城市记忆,解读了城市更新的经典意义。

历史车轮的车辙印记显示,政府决策后果之毁誉,皆将载留青史。曾记否?当年,亚洲鮮见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一一《济南火车站》的轰然倒塌,其引发巨大的历史回响成为人类社会对文物之殇的公祭。

图二, 黄金荣仓库保存完好的内部木质走廊

二是不可小视黄金荣仓库在上海城市文脉传承中的地位。

南外滩是孕育上海之脐。滩上的 外马路既见证了上海新旧马路的变迁更新,也见证了上海民族筑路业的近代崛起。在1846年英租界构筑近代新马路伊始,上海人率先凭藉自己力量修筑起的首批新式马路。

其昔日的辉煌,显露于为南外滩3500艘沙船的集疏运提供过货物的保障。与之相匹配,催生了该地区大批仓储码头和前店后工场的手工业作坊。正是这些由资本支配生产、分工明确的作坊,成就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雛型和遗传了现代工业的基因。

新旧能源的替代,是通过城市交通方式的兴衰来实现。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趋强和轮船的增多,沙船业走向萧条,外马路的功能日趋衰微,只局限于水果集散和客运之需。淞沪战争的爆发,在日寇轰炸机19次的空袭下,废墟纵横,繁华终结,幸存的建筑成为历史的珍稀。其中黄金荣仓库是幸存之中最能见证上海早期产业变迁史的,而又是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珍贵遗存。

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黄金荣仓库是南外滩仅存的文物性历史地标和物化了的上海记忆。从某种上意义评说,远离地标和记忆的城市演化,是地标迷失,而非城市更新。

图三,黄金荣仑库内的文化创意功能教室

三是黃金荣仓库保护性开发的时代价值,在于生动示范了上海城市近现代功能的转换。

上海资源储备结构特征所决定的经济逻辑,必然要求她逐步从配置有形资源为主的生产性经济定位,转向以配置无形资源为主的服务性经济定位。

自2006年11月22日上海市经委批准对黄金荣仓库进行保护性开发以来,一批文化创意设计的企业先后驻足于此。凝聚这支智慧型服务企业团队的动力,既是上海发展的源头记忆,也是沉淀于街评巷议传奇故事的灵感,更是见证着上海近、现代史变迁的这座百年文物性建筑的灵性。

创意工作者们以黄金荣仓库为起点,通过文化沙龙式的汇聚,追寻着尘封于南外滩建筑遗存之中的时代足迹。其过程留下的印记,是在上海老城厢构建起一家集文化体验、文化演绎展览、文创展示、文创实业、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文创园区。其价值有三 :

一是在全市开启了个性化特色文创园的先河 ;

二是打开了我市滨江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三是从创意视角还原和激活了历史建筑的灵魂,将文物保护的价值取向与城市发展定位的转换指向有机地相融合于城市更新之中。

历史保护建筑的韵味只有钟情者才能鉴赏,但其推动城市功能提升的价值维度,应该是政府最能感知的。当年,这座破败不堪的黄金荣仓库被申请为历史保护建筑的原创者,竞是当年承租者的吴梅森同志,而非政府职能部门,足见社会基层不乏真知!

有感于此,6年之前的今日我曾受 《黄金荣仓库文创园区》全体入驻企业之托呼唤过:祈请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贤达予以关切,希冀变拆迁为保护,以期给这座百年历史保护建筑留一条生路,是为城市更新正名,更为上海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