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玩家”入局!人保财、国寿、平安寿、太保财携手进军黄金市场;国际金价飙破3036美元/盎司,险企正式迈入“淘金”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5-03-28 09:20  浏览量:9

首批“保险玩家”进军黄金市场,险资购金成为现实。

日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人寿)以及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财险)四大保险巨头相继宣布,它们已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系统,成功完成了国内保险行业首批黄金相关交易,成为保险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此之前,2月监管部门刚刚批准了10家头部险企参与黄金市场的淘金试点,3月24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也积极响应,同意吸纳上述4家险企成为其会员。此次险资的大动作,标志着保险资金入局黄金市场从政策规划迈入实质操作阶段。

在监管政策持续松绑、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万亿级资金的入场,无疑将为黄金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而随着头部险企的正式进军,或将带领险资进入“淘金”新纪元……

险资购金落地:从政策试点到“真金白银”

国内首批保险试点会员正式进军黄金市场。

2025年3月25日,四家保险巨头相继披露黄金市场投资新动态。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系统,人保财险完成国内了保险行业首笔黄金竞价交易,中国人寿完成了首笔黄金询价交易,平安人寿完成了首笔上海金交易。另外,太保财险也完成了首笔场内大宗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险资密集“购金”的前一日,上述四家头部险企刚刚获得了黄金市场的“入场券”。3月24日,据上海黄金交易所网站公告:同意吸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保财险、太保寿险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

再往前看,今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投资黄金业务试点的通知》,10家保险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试点保险公司可以中长期资产配置为目的,开展投资黄金业务试点。

据通知内容,被纳入试点的10家保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国寿寿险、太平人寿、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安财险、平安人寿、太保财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以及新华人寿。投资范畴广泛涵盖了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主板上市或交易的多类黄金合约,具体有黄金现货实盘合约、黄金现货延期交收合约、上海金集中定价合约、黄金询价即期合约、黄金询价掉期合约,以及黄金租借业务。

对于此番进军黄金市场,人保财险指出,公司对黄金投资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在人保集团的统一指导下,迅速组建专业团队,建立健全黄金投资管理制度,并根据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中国人寿强调,将秉持长期投资理念,保持稳健审慎的投资风格,充分发挥黄金在资产配置优化、风险对冲及通胀抵御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以期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投资组合的长期风险收益比。平安人寿则表示,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深入研究黄金业务的投资配置规划,旨在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市场人士指出,此次险企购金行为释放了两大重要信号:一方面,头部险企的率先行动将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推动更多保险公司跟进。据中金公司估算,若保险行业整体将黄金配置比例提升至1%,初期入市资金规模可达300亿至5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险企在黄金投资方式上展现出多元化特征。如中国人寿偏好实物黄金以凸显避险需求,而平安则更倾向于配置黄金ETF以强化流动性管理,这反映出险企根据各自业务结构灵活制定差异化投资策略的趋势。

政策松绑背后:监管层与险资的"双向奔赴"

险资购金破冰的背后,是监管层对保险资金运用逻辑的深刻调整。

自2020年起,监管政策逐步从“严控风险”向“优化结构”倾斜:先是允许保险资管公司发行专项产品对接黄金资产,随后在2023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中,将另类投资能力纳入评级指标,间接鼓励黄金等非传统资产配置。

再到今年2月试点政策的放开,更体现精准施策:一方面,限定投资比例(总资产1%)与标的范围(上海金交所产品),防范过度投机;另一方面,允许参与黄金租借、询价掉期等业务,为险资提供套期保值工具。

这一系列调整,既是对全球央行"购金潮"的呼应,也暗含引导险资优化资产结构的政策意图。

从监管逻辑看,当前政策松绑直指两大痛点:

破解"资产荒"下的收益困局‌:随着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加剧,险资年化收益率从2019年的4.94%降至2023年的3.76%,接近负债端2.5%-3%的刚性成本线。黄金作为非信用资产,可对冲主权货币贬值风险,其年化波动率(约15%)低于股票但高于债券,为险资提供了收益弹性。

完善风险管理工具箱

‌:据平安资管披露,其黄金持仓与沪深300指数的负相关性达-0.43,在股债双杀情境下能有效降低组合波动。这与监管层推动险资从"规模驱动"转向"风险中性"的导向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放开并非无界。现行规则仍设有多重约束:单只黄金产品投资比例不得超过险企上季末总资产的5%,且需计提更高风险资本(基础资产风险因子达25%),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性交易。

黄金为何成为险资“必选项”:避险需求与市场共振

险资加速涌入黄金市场的决策,既源于内生压力,也受到外部市场共振驱动。

从内部看,低利率环境下传统资产收益持续缩水。截至2024年末,险资债券配置规模达15.9万亿元,占比升至48.4%,但固收资产收益率下行加剧利差损风险。以平安人寿为例,其黄金ETF年化波动率约15%,低于股票但高于债券,为组合提供收益弹性。此外,黄金的流动性优势显著——上海金交所数据显示,2024年黄金现货日均交易量超300吨,险资大额进出不易引发价格异动。

外部因素则与国际金价走势形成“双击”。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底,伦敦现货黄金全年均价2386.20美元/盎司,比2023年同期1940.54美元/盎司上涨22.97%。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黄金全年加权平均价格为548.49元/克,比2023年同期449.05元/克上涨22.14%。与之相比,2024年,上证指数累计涨幅为12.67%,深证指数、创业板指数涨幅则分别为9.34%、13.23%。

步入2025年,国际黄金市场金价继续维持高位震荡。近期,连续三个交易日小幅度回调的金价开始出现小幅上涨。3月27日,国际黄金现货价格突破3036.76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价格跌0.02%至3025.4美元/盎司,上海黄金交易所早盘Au99.99开盘价为705.5元/克。

展望未来金价走势,高盛表示,近期ETF流入表现出乎意料地强劲,反映投资者避险需求增加,将继续支持黄金走高。此外,高盛预计,亚洲大型央行可能将在未来3-6年继续快速购金,中国等国的目标黄金储备比例或从目前8%提高至20-30%。这一趋势为险资投资黄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政策试点到千亿资金进场,险资与黄金的“联姻”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机构化进程再进一步。在利率下行与地缘波动的双重语境下,黄金成为险资突围“资产荒”的关键落子,而其长期配置价值更在于重构风险收益平衡。但挑战犹存:会计准则对实物黄金的偿付能力折算限制、投研能力短板等问题仍需破解。当“万亿险资”遇见“千年硬通货”,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或将书写中国黄金市场的新叙事。

本文源自险企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