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一模决定高考”的真正逻辑!
发布时间:2025-03-29 22:05 浏览量:11
很多人都在说“一模决定高考”,事实上很大程度上的实际结果是“一模等于高考”。
但是,说归说,中间的真正逻辑是什么并没有太多人能够搞得清楚。
举个例子,比如说北京的一模为什么总是在四月初前后举行?模拟考试的起源又是什么?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搞得清楚。
讲到这里就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讲,你说这个问题和高考无关,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呢?
实际上,这个看似无关的问题,多少年来都在默默地锁定着无数人的命运,只是这些人从来都不知道而已。
2014年之前的北京高考都是考前填报志愿的,大约在5月上旬。没有考试就先填报高考志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感觉是如此得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时期就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既然要考前就填报志愿,总不能两眼一抹黑什么依据都没有吧?那就干脆来一次仿真高考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下填报志愿的依据吧,于是,模拟考试就来了。
也就是说,最初的模拟考试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帮助填报志愿。
然而最终去决定那个高考志愿的只有一个: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高考成绩。
如今的高考进程就如同三次揉面三次醒面一样,仿佛只有这样做,最后上笼屉的馒头才会最香最劲道。一轮二轮三轮的复习就是在不停地发面醒面,所有人都在这样做,也都很难逃脱这种节奏。
匆匆忙忙地结束一遍复习,然后换种方式再进行第二遍,后边像走马灯一样再去急急忙忙地追赶第三遍,这种情况到底是在不断地夯实基础还是在反反复复地热剩饭呢?
前几年,有一所超级中学的一个班,在他们的桀骜不驯中给出了答案。当别人都在高二结束时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功课,高三新暑假就开始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复习时,他们到了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功课还没有结束,到了一模才勉勉强强讲完,在了解情况的兄弟班级都在伸长了脖子等着看他们高考成绩的哈哈笑时,他们却用实际的战果给了众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的平均成绩断崖式遥遥领先!
当然,这种方式绝对不可能被复制开来。除了需要大智慧、大心脏、大胆当之外还需要排除一切干扰。
但是,不能被广泛推广开来并不代表着不可以被个人借鉴!
让自己彻底沉静下来,心无旁骛地进入到沉浸式学习当中,向效率要得的成绩才是真成绩。
把一模当成标杆,第一,测速率;第二,测距离。
自己备考一模的有效学习时间和新增分数的比值就是学习速率,自己的一模水平和预期高考成绩之间的差值就是距离。
测出了速率就清楚自己的一模备战效能是高是低。
测出了距离就清楚自己后一模时代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假如,一切都是浑浑噩噩,后一模的黄金时间增值就是妄想,保值就是奢望。
这才把大多数人牢牢锁困在一模里的真相。
只有走出重重迷雾,才能用自己的一模重新定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