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也有最佳“黄金时间”,不是12点,也不是1点,医生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5-03-31 16:17 浏览量:17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习惯了中午12点一吃完饭,就趴在桌子上开始午休,也有人觉得1点左右才是最好的午休时间,怕太早睡不着,太晚又怕耽误工作。
但医生却提醒,中午的“黄金午休时间”并不在这两个时段。很多人午休方式不对,不仅达不到恢复精力的效果,反而会让身体更疲惫,甚至长期下来,还会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午休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只有找准这个“黄金时段”,才能真正让身体得到休息,让大脑重新充电。
很多人以为中午12点刚吃完饭,困意袭来,这个时候就该立刻趴下睡一会儿,殊不知,这个时间点其实并不适合午休。
刚吃完饭,胃还在忙着消化,血液大部分集中在胃部,肠道蠕动也在加快。如果这个时候急着入睡,反而会影响消化,让胃里堆积食物,增加胃肠道负担。
尤其是一些中年人,胃动力本来就弱,饭后立刻午睡,还容易导致食物滞留在胃里,引发胀气、反酸,甚至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有一位办公室的财务人员,每天中午12点刚吃完饭,就习惯性地趴在桌子上睡半小时,结果经常觉得胃里反酸,下午工作时头昏脑胀,怎么也提不起精神。
后来改成13点半才午休,不到一周,胃里反酸的情况明显改善,下午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物钟在中午12点到13点这个时间段,身体其实还处在“消化模式”,胃肠道的工作尚未结束,这个时候入睡会打乱内脏的正常节律。
而13点半到14点,这个时间段人体的神经系统会进入一个短暂的“低谷期”,大脑的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也开始下降,这时再小睡20到30分钟,才能真正达到恢复精力的效果。
午休时间太长,反而会适得其反。有些人觉得,午休能多睡一会儿,就多睡点,甚至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
其实,这样的午休方式非但不会让人精神焕发,还会让身体进入“深度睡眠”,醒来时反而更累。
人的睡眠周期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而午休的时间控制在20到30分钟之间,正好处在浅睡眠阶段,醒来后不会感到头昏脑胀。
有一位经常出差的销售人员,因为每天工作强度大,中午午休时总是贪睡,一睡就是一个小时以上,结果下午工作时头疼、乏力,甚至比不午休时更累。
后来改成午休30分钟,下午不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研究指出,午休时间超过40分钟,就容易进入深睡眠阶段,醒来时大脑处于“睡眠惯性”状态,会感到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会影响晚上的入睡时间,导致生物钟紊乱。
尤其是中老年人,午睡时间过长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午睡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午睡的人要高出30%以上。
很多人午休时图省事,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看似方便,实际上这种姿势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
趴着午睡时,脖子弯曲,颈椎长时间保持不自然的弯曲状态,很容易导致颈椎僵硬、供血不足,甚至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
更严重的是,趴着睡时,胸部受到压迫,影响正常的呼吸,容易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对心脑血管健康极为不利。
有一位在编程行业的程序员,因为长期午休时趴在桌子上,结果出现了经常性的颈椎酸痛,甚至晚上睡觉也感到颈部僵硬,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有轻度的颈椎病。
后来改用靠椅午休,症状才逐渐缓解。
医生建议,午休时最好采取半躺的姿势,头部稍微向后仰,保持呼吸顺畅。可以在椅子上放个U型枕,既能支撑脖子,又不会让颈椎承受过大的压力。
对于经常在办公室午休的人,可以选择在椅背上加一个靠垫,让身体处于45度角的半躺姿势,这样既有利于放松身体,也能防止脊椎受压。
很多人午休醒来后,往往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喝水。
中午午休时,人体的代谢速度会有所下降,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如果午休醒来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流动减慢,很容易导致血管堵塞,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时间不喝水会增加心梗和脑梗的风险。
曾有一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每天午休后醒来就直接投入工作,连水也顾不上喝。
结果某天午休醒来后突然觉得胸闷、头晕,去医院一查,血压明显偏高,医生提醒,这是血液粘稠导致的供血不足,幸好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午休后喝一杯温开水,可以迅速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还能唤醒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肝脏和肾脏排出代谢废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人群,更要在午休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血液黏稠引发危险。
午休后,很多人喜欢立刻投入工作,其实这样做反而容易让身体处于“懒散模式”,醒来后神经系统还没完全恢复活跃状态,直接投入工作会让大脑处于低效运转状态,反而会影响下午的工作效率。
午休后最好花5到10分钟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让身体和大脑逐渐进入“工作模式”,这种“唤醒身体”的方法,比喝咖啡更有效。
一位长期开车的出租车司机,每天中午午休后,习惯性地立刻开车载客,结果总觉得下午反应迟钝,视线模糊,后来尝试在午休后做一组简单的颈部拉伸和深呼吸,下午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高,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
适当的伸展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量,让神经系统迅速“清醒过来”。哪怕只是原地踏步、伸展四肢、扭扭腰,都能加速身体进入高效运转状态,远比直接投入工作来得更有效。
午休看似简单,实际却关乎身体的健康,时间、姿势、喝水、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找到13点半到14点这个黄金时间段,午休时间控制在20到30分钟,选择正确的午休姿势,午休后及时补水并进行适当的活动,这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才能真正让午休发挥“充电”的效果,让下午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高效、有活力。
对于经常感到午休后疲惫、头昏脑涨的人,不妨试试这些方法,或许身体的状态会大有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午休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徐波.《黄帝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睡眠障碍、健忘、体质的认识,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