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店里的“蹊跷卖家”

发布时间:2025-04-01 16:33  浏览量:14

“不是说真金不怕火炼吗?我用火烧检测过,就以为是真的金子,谁知道还能掺假!”近日,回忆起自己被骗时的情景,鹤壁市淇滨区某黄金回收店的老板李先生依然很气愤。

2月24日,在鹤壁市淇滨区某繁华商圈,两名犯罪嫌疑人手持掺入铼、钨等重金属的“金项链”,短短两天诈骗市内3家黄金回收店,涉案金额6万余元。然而,这一精心设计的骗局未能逃过警方的“火眼金睛”。

连遇“蹊跷卖家”

2月24日,黄金回收店店主李先生正忙于整理货柜,一名操外地口音的男子匆匆进店,神色焦急地掏出一条金灿灿的项链:“兄弟,我打牌输光了,这条项链是纯金的,急需用钱,便宜卖了!”男子声称项链重52.7克,愿以每克665元的回收价出手。李先生按惯例进行初步检测:用喷枪灼烧项链,见其未变色、无黑烟,便认定为真金,随即向男子段某转账35052元。

交易完成后不久,又一名外地口音男子进店,手持一条款式相近的金项链要求回收。此时,李先生心中升起一丝警觉,他意识到事情可能并不简单,便立即联系专业鉴定师使用专业检测仪器仔细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该项链内部掺杂了铼、钨等重金属,并非纯金项链!李先生当即拒绝交易,男子见状迅速离开。

随后,李先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便重新检测了之前段某出售的“金项链”,发现同样掺有铼、钨成分。李先生立即报警求助。

锁定犯罪嫌疑人

接到报警后,淇滨区公安分局迅速展开侦查。通过李先生提供的线索,民警在各商圈黄金回收店附近进行走访排查,询问是否有类似人员出现,仔细搜集案件线索。同时,对案发地周边监控进行了梳理并逐帧查看,最终发现两名犯罪嫌疑人从同一出租车上下车,形迹可疑,初步判断二人系团伙作案。

经深度研判比对,民警很快锁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段某和吴某。就在这时,辖区内另一黄金回收店老板也打来报警电话,称一名男子正在店内兜售疑似假黄金。民警推断这很可能是两名嫌疑人之一正在行骗,便迅速赶赴现场,确认该男子正是嫌疑人段某,在快反大队协助下将其控制。经李先生辨认,段某正是上午在他店里行骗的嫌疑人之一。

警民联动智擒同伙

为了防止其他黄金回收店继续上当受骗,民警立即对另一名嫌疑人吴某展开追踪。此时,微信群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先生在黄金回收行业微信群中发现有人曝光“外地人吴某在鹤壁卖假黄金”的消息,并附有其身份证和联系方式。警方迅速利用这一线索,指导李先生以“低价收购”为由联系吴某,假扮买家诱使吴某返回店内。经过一番周旋和布控,警方成功引蛇出洞,并将嫌疑人吴某当场抓获。

到案后,段某、吴某坚称“不知项链掺假”,辩称自己也是“受害者”。面对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经验丰富的民警通过视频监控、受害人笔录以及辨认笔录,一一还原了两人在鹤壁作案的全过程,铁证如山,两人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实供述了利用掺假黄金诈骗的犯罪事实,并返还受害人全部损失。

目前,犯罪嫌疑人吴某和段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掺假黄金”如何“瞒天过海”

稀有金属成造假“利器”,传统检测手段失效。据调查,嫌疑人使用的假黄金项链以铼、钨等稀有金属为核心材料,外层镀金。铼和钨的密度与黄金接近,同时具有高于黄金的熔点和良好的延展性。通过特殊工艺,这些稀有金属可以被巧妙地掺入黄金中,从而冒充足金。而黄金回收行业常用的火烧法和重量检测法,对此类掺假手段几乎失效。

同时,犯罪嫌疑人善用“心理战”,精准锁定目标。两名嫌疑人专门选择中小型黄金回收店下手,这类店铺往往缺乏高端检测设备,且店主防范意识较弱。嫌疑人利用“输钱急用”“低价抛售”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诱使店主仓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