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扬言活不过35,他却112岁仙逝,拒补品懒运动,长寿秘诀有3点
发布时间:2025-04-01 18:24 浏览量:7
文|娱栀
编辑|娱栀
周有光,这位“现代汉语拼音之父”,以112岁高龄离世,创造了一个令人称奇的生命奇迹。
在我们对长寿的追寻中,常常会想到一些看似神秘的养生方法或者奇异的保健品,周有光的长寿秘诀却简单得令人惊讶。
他的生活没有依赖过多的运动或昂贵的补品,甚至他的健康饮食习惯也并不追求高昂的营养补充。
他自己曾说,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三点,这三点究竟是什么?
周有光的一生,先是从事金融和经济研究,后来又成为语言文字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份跨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推动汉字改革,急需人才支持,1955年,已经49岁的周有光被调到文字改革委员会,他欣然接受并开始从经济学“半路转行”开始研究语言文字。
虽然语言学对他而言完全是“外行”,但他用了三年时间就主持完成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他的拼音方案推动了中国普通话的普及,也让世界更容易认识汉语、学习汉语,更重要的是,1979年起,汉语拼音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为拼写中国地名、译名的统一标准,推广到全球。
这项成就,也让他被称为“拼音之父”,不过他本人并不认这个称号,总说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是集体智慧,周有光的经历不仅限于学术,他还是历史的“活化石”。
他出生于1906年,他活过了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四个阶段,活过两次世界大战,也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落后到日渐崛起。
他在不同制度下都安然度过,不争权利、不求名利,这样的处世哲学反而让他得以沉下心做实事。
周有光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这所学校曾被称为“东方哈佛”,在这里,他首次接触西方思想,也养成了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周有光几乎从未停止学习,82岁开始学电脑,百岁之后还出版新书。
他对新鲜事物始终保持好奇,从不排斥,学习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工作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一种乐趣和动力。
这种持续进步的态度,其实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那么他的健康和长寿,是否真的只因为此态度呢?
周有光说:“我不吃补品,也不信偏方,长寿就靠三点。”
第一点就是生活有规律,他每天三餐准点,早睡早起,晚上十点前一定睡觉,早上七八点起床,从不熬夜也不赖床,即便是在百岁之后,他的生活作息依旧井然有序。
这样稳定的节奏,让他的身体处于一个长期适应和修复的平衡状态,而不是被各种“突击型”的饮食或锻炼打乱节奏。
很多人现在为了“健康”,凌晨健身、间歇性断食、各种速效瘦身法层出不穷,但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生物钟和规律的饮食。
周有光并不盲目追求“长寿饮食”,而是坚持不过饱、不油腻,每顿饭八分饱,清淡为主,平常主食是豆腐、蔬菜、鸡蛋和牛奶。
他经常说:“很多人不是饿死的,是吃死的。”这不是玩笑,而是他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的警示,周有光的第二个秘诀,是对烟酒说“不”。
他一辈子没抽过烟,也不爱喝酒,偶尔在正式场合,会喝一小杯啤酒,但绝不会贪杯,在他看来,烟酒这种“社交型依赖”,对身体损伤极大,尤其是长期累积更为明显。
他年轻时做过银行工作,应酬很多,但他从来不拼酒也不逢场作戏,只点到为止,保持清醒、克制,是他为人做事的一贯态度。
如今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有“三高”,饮食不节制、喝酒应酬太多其实是主要诱因,而周有光用一生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节制才是保护健康的最好方式。
第三个秘诀是心态好,他常说:“活着最重要的是别太较真。”遇到不顺就笑一笑,不高兴也别往心里搁,他特别喜欢一句话:“不要慌。”这不光是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态度,更是他整个人生态度的写照。
周有光曾因工作压力患上失眠,结果下放劳动,反而让他身体变好、睡眠恢复,他自己打趣说:“上帝安排我下放,是为了治我的失眠。”
这种遇事看开的能力,是现代人最缺的,我们太容易焦虑、太容易放大生活的不如意,而周有光却用幽默和淡定,把苦日子活成了“养生之旅”。
除了作息和心态,是什么让他晚年还能精神矍铄、幸福感满满?
周有光常说,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事之一,就是娶了张允和。
两人从1933年结婚到2002年张允和去世,一起走过将近70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金婚”。他们的婚姻并不轰轰烈烈,反而平凡得很,却细水长流。
两人性格迥异,兴趣不同——一个爱听西方古典乐,一个痴迷昆曲;一个搞现代经济和语言研究,一个写旧体诗、唱昆剧;但他们没有因为差异而冲突,而是彼此尊重、互相包容。
周有光喜欢听交响乐,张允和虽然不懂,但也会陪着他去音乐厅;张允和唱昆曲,周有光也会耐心听完,还跟着一块儿学几句。 这样的互相迁就和理解,是现代婚姻中最稀缺的部分。不是强求一致,而是懂得欣赏和包容。
周有光说得很直接:“夫妻不仅要有爱,更要有敬。”他们把古代“举案齐眉”变成了现代版的“举杯齐眉”,每次喝茶、喝咖啡都像是一种默契的小仪式,看似简单却持续了几十年,成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张允和去世后,周有光一直把她的房间保持原样,就连窗帘都没换。他还为妻子出版纪念文集,把他们之间的点滴整理成书,这是他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很多研究都表明,稳定的亲密关系能够有效减少老年人的焦虑和孤独感,有助于心脏健康、免疫力提升,而周有光的婚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种夫妻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在当下越来越少见。很多人对婚姻的期待过于理想化,一旦遇到分歧就选择对抗,但其实,像周有光和张允和这样,放下强求,互相尊重,反而能走得更远。
可即便有幸福的家庭、良好的作息,真正让他活得自在洒脱的,或许还有他看待人生的方式……
周有光晚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慌。”这三个字,既是劝别人,也是在提醒自己。
他年轻时体弱多病,患过肺结核、抑郁症,还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三十五岁,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人生,反而更拼命地学习,更主动地去适应生活。
面对病魔,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想着怎么活得更有意义,这种“不慌”的态度,从年轻时就开始积累,到老年反而成了他最强的精神底色。
在特殊年代被下放到农村劳作,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周有光来说却成了治病的良药。
他自己说,那段时间因为需要体力劳动,脑子反而歇下来了,失眠也慢慢好了,身体也强壮了些,别人觉得是苦役,他却觉得是“疗养”。
这种转念一想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多现代人正好欠缺。遇事紧张、焦虑、放不下,是很多健康问题的根源。周有光正好反着来,不钻牛角尖,顺势而为,活得比谁都轻松。
周有光的博客上有篇自拟的《新陋室铭》,看似自嘲,实则处处藏着智慧,房间小、门槛破、电车挤、电话远,但他觉得这都是“训练筋骨”和“散步观光”的机会。
他从不因为环境差、条件差而抱怨,反而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他不靠外界提供快乐,而是主动“自寻其乐”,哪怕是伸伸胳膊、甩甩腿的小运动,吟诵古诗的习惯,他也能坚持几十年。
很多人以为养生是吃得讲究、住得高级、运动高强度,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生活简单、吃得清淡、锻炼靠“随手做动作”。
周有光的这些做法并不高深,也不是普通人做不到,他的厉害之处,不是掌握了什么秘诀,而是把最朴素的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从不焦虑、不折腾,保持着对世界的温和与好奇,这样的人,不长寿才奇怪。
周有光的长寿,不是奇迹,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他并没有高调地“养生”,也没有依赖任何补品、秘方,而是靠着规律的生活、简单的饮食、乐观的心态和幸福的婚姻,把日子过成了稳稳的节奏。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长寿并不遥远,也不神秘,真正的秘诀,藏在那些你每天可以做到的小事里。与其追求速成,不如像他一样,活得通透、自在、平常。
北京晚报《周有光为何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人民网《“汉语拼音之父”110岁周有光的三大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