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旁的房价“滑铁卢”:竹园新村四年跌四成,黄金地段为何失灵
发布时间:2025-04-02 17:12 浏览量:9
站在世纪大道地铁站出口,向东望去,竹园新村的老式公房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距离东方明珠不到3公里的老小区,在过去四年里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的房价"跳水"大戏——从巅峰时期的近12万元/㎡跌至如今的6.5万元/㎡左右,跌幅超过45%。这样的跌幅,放在上海任何一个地段都堪称惊人,更何况是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周边。
竹园新村的地理位置堪称"黄金中的黄金"。东临源深体育中心,西靠世纪大道地铁站(4条轨交交汇),北依张杨路商业带,南接潍坊路生活区。步行范围内,商场、医院、学校一应俱全。按常理,这样的地段应该抗跌甚至持续升值,但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2021年4月,一套42.23㎡的五楼房源曾创下11.98万元/㎡的成交记录;
而今年初,相似户型的成交单价已跌至6.5万元左右,
相当于每平方米蒸发了一辆中级轿车的价值。
我们比较一下4年前的均价与现在的均价。2021年上半年,上海链家成交竹园新村合计有16套,成交均价为10.90万元/平方;
今年第一季度,成交13套,成交均价为6.6万元/平方。两相比较,等于每个平方4年跌掉4.3万,跌幅高达39.45%。实际上,绝大多数跌幅超过40%。
究其原因,首先是"老破小"与新时代居住需求的严重脱节。竹园新村八成房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年代设计的厨卫空间、楼梯走道,早已无法满足当代人对居住品质的要求。没有电梯、停车位紧张、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周边不断涌现高品质商品房的情况下,这些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公房,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价值重估"。
其次,政策环境的巨变加速了这一过程。2021年后,上海楼市调控持续加码,信贷政策收紧,学区房政策调整,这些都对老公房市场造成冲击。特别是"老破小"原本依赖的学区溢价,在教改政策下大幅缩水。与此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推进,也让部分刚需购房者有了更多选择,不再将"老破小"作为过渡之选。
更值得玩味的是,竹园新村的遭遇折射出上海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在陆家嘴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周边,城市更新往往采取"蛙跳式"发展——开发商更愿意选择成片空地建设高端项目,而非啃"城中村改造"这样的硬骨头。这就导致像竹园新村这样的老旧社区,既无法享受城市更新的红利,又难以依靠自身完成升级,最终陷入"地段黄金,房子贬值"的尴尬境地。
行走在竹园新村的巷弄间,晾晒的衣物、下棋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里的居民或许难以理解,为何自己生活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旁,房产价值却不升反降。这种"空间邻近而价值悬殊"的现象,正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奇特注脚。
竹园新村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房地产课:地段固然重要,但产品力才是支撑价值的根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建筑,哪怕坐拥黄金位置,也难逃被市场重新定价的命运。对于购房者而言,这提醒我们:不要被"地段论"蒙蔽双眼,建筑品质、社区环境、物业管理等"硬指标"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如何让竹园新村这样的老旧社区重焕生机,或许比建设更多摩天大楼更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