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的人们还要追求“入土为安”吗?

发布时间:2025-04-04 19:30  浏览量:11

今天是清明节,一大早我们本房的兄弟姐妹直奔祖莹,给爷爷奶奶和大爷们上坟。爷爷奶奶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其中六个长大成人,留下我们三十多个孙辈,如今已经有几个哥哥姐姐离世了。我们兄弟几人很早就约定,大家轮流坐庄,每年清明给爷爷奶奶上坟,同时也是家族里一个小小的聚会。

祖莹当中没有父母的墓穴,因为早在20多年前,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留下遗嘱,死后要把骨灰埋在树下。所以,前几年在母亲去世后,也是在一个清明,我们兄弟姐妹按照父母的遗愿,将他们的骨灰采取生态葬的方式,不用骨灰盒,而是用一个可降解的布袋,包住骨灰葬在了一株五角枫下。岳父岳母去世之后,我们也是按照他们的愿望,对他们进行了海葬。

由此我想到了未来的丧葬习俗。我有一种预感,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不修坟墓、不立墓碑的丧葬习俗可能会更加普及。至少在大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张这样处理自己的后事。这里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家庭“少子化”了。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人当中,大城市里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后来放开生育政策出台后,很多人也不会多生育,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即使是多子女家庭,能有三个孩子就已经“顶了天”了,大多数还是一个孩子,更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不要孩子。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没有血胤传嗣,还有什么必要修坟造墓?即使是修了墓又有谁来祭扫?而且,即使是有孩子,大概率也是独生子女,或者是两三个子女,这些孩子们也不一定能够像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一样凑在一起给老人扫墓了。

其次,家庭“核心化”了。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随着居住方式的封闭化,传统的宗族迅速瓦解,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以核心家庭的方式生活,即使是亲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大串门,至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下一代年轻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这种亲缘关系变得相当淡漠了,而少了这种家族的纽带,再聚到一起给长辈上坟似乎也不会那么上心了。

第三,生活“异地化”了。中国自从开始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后,人口的流动速度和流动人口比例都在迅速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异乡工作和生活,“祖坟”对他们而言既遥不可及,在下一代人的眼里也越来越陌生,我们这一代人还有“祖坟”和“故乡”的概念和印象,而出生就在异地的下一代人们,故乡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记忆之中,至于祖坟,那更只是变成了一个“概念”而已。这里还不要说如今我们的下一代人当中有多少人甚至已经到国外工作和生活了,对于他们来说,即便是有心扫墓,也奈何不得远隔山海,能网上祭拜一下就不错了。

其实,传统清明节的祭拜礼俗现在已经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在大城市当中自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焚烧祭品之后,上坟的动静一下子就小了不少。同时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主动移风易俗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很多老人也是接受过新时代教育的人,他们自己都会提出丧事从简、葬仪从简乃至不再“入土为安”和不留骨灰。这也令祭拜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我的岳父岳母实行的海葬,现在我们家里要祭拜时就到海边,向海里献上几枝鲜花,遥寄思念之情。

如今我们也已经开始进入老年人的行列,我经常在想,人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的。而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是一个各种光怪陆离的信息扑面而来的世界,当你离开之后,人们将很快就把你遗忘。这个时候除了自己的孩子,还有谁会想着你?而我只有一个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也老了的时候,我留在这世界上的那一点骸骨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在多年以前就做出了死后遗体捐献的决定,并且郑重签署了捐献书,如果能让自己死后还能为别人做出一点贡献,那不比立一块过些年都没人照看甚至被人遗忘的墓碑要好得多?

顺便再说一句闲话。今年的清明节是这个小长假的第一天,如果放到去年,我是不可能回到故乡和兄弟姐妹们共同祭祖的,因为不可能当天就赶到。所以,对于很多在职的人,尤其是在异地工作的人来说,这个清明假期其实真的是个鸡肋。我们一定要想明白,清明节其实还是属于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的节日,在进入城市化时代以后,传统的节俗是很难延续的,所以以后清明是否有必要放假真的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如果让我来安平公共假期,我会取消清明和端午两个“小长假”,而是将这两个假期的时间凑到一起,争取在学生们放暑假的期间,在国内增加一个属于夏天的“黄金周”,这样一来,春天有五一黄金周,秋天有国庆黄金周,冬天有春节黄金周,一年四季都可以让人享受一个真正可以进行远足的假期,这对提振消费也有好处。

我的两本小书《做机关里靠谱的“文字匠”》和《话说机关里的公务员》在京东、当当有售。另外也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