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版《隐秘的角落》的“暗黑结局”,到底有多可怕?
发布时间:2024-08-08 02:16 浏览量:8
中国IP再次文化输出了。
继去年的《七月与安生》和年初的《三体》之后,接下来你还会看到翻拍自华语片的《喜宴》、《设计者》(《意外》)、《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重组家庭》(《以家人之名》)等等多部国外作品。
真真是一个眼花缭乱。
而这其中,最让Sir关注的其实是这个:
黄金少年
为什么?
因为它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4年前这部小说被辛爽改编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取得豆瓣8.8的高分。
可一直以来,坊间对这部剧的结局有些许不满。
那就是碍于审查和尺度,导致所谓的“暗黑结局”,只能靠观众的脑补。
而如今,以尺度见长的日本人拿到了这个IP,那岂不是完美融合?
可看完电影后,Sir才发现,我们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
甚至反过来。
我们还对尺度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01
《黄金男孩》的故事基本上按照《坏小孩》的原著展开。
开场,便是熟悉的,把岳父岳母推下山的戏码:
东升假借拍纪念照的名义,相机一扔就冲上去把岳父岳母逐个解决掉。
随后,大声呼救,疯狂求助路人,甚至跪在草地上呈现了马景涛式的咆哮帝演法。
与此同时,正在帮夏月(原著中的普普)拍照的一行人被这声音惊动,殊不知刚刚无意录下的视频里有着东升杀人的铁证。
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
朝阳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但近期惹上了麻烦事。
他被晶晶妈妈,也就是他父亲的现任妻子,认作是杀害晶晶的凶手,每天处在被骚扰的生活中。
就在这个时候小浩(原著里的丁浩)和夏月找到了朝阳,想借朝阳的住处避难。
逃难的原因是夏月以为自己失手杀害了试图性侵自己的继父,也就是小浩的亲生父亲。
而接下来就是东升的妻子、朝阳的父亲、晶晶的妈妈、夏月、小浩、东升先后被杀害的情节。
这里不必赘述,想必看过《隐秘的角落》的观众早已烂熟于心了。
与《隐秘的角落》相比,《黄金少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尺度全开。
可以这么说,那些《隐秘的角落》里遮遮掩掩,或者避而不谈的大尺度画面,这里给足管饱。
比如三小孩找东升谈判。
车里,东升听着三小孩的勒索,于是脑补了一场车内屠杀的戏码。
几刀下去,血肉横飞。
或者俩小孩杀死朝阳的父亲与晶晶母亲。
手持镜头下。
详细地展示了从杀人到毁尸的全过程。
鉴于日本电影向来在尺度展示上不遗余力,这似乎也算不得什么。
不过有国内版在前。
这其实可以算是有了弥补遗憾的作用了。
二是一黑到底。
由于审查问题,《隐秘的角落》部分台词在后期配音的时候进行了修改,在原著里更为暗黑更为残忍的情节也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得到还原,成为了一大遗憾。
而在《黄金少年》里。
你不但能看到一个完全黑化的东升,也能看到一个完全黑化的朝阳。
就拿上面提到的杀父戏来说。
两个小伙伴负责杀人,东升负责分尸,那么朝阳呢?
老老实实地上学。
只是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明,警察怀疑不到?
不。
他其实偷偷地潜回了现场,挖出了尸体,让警察更早地发现。
而小伙伴的死活,他根本不在乎。
于是你可以看到他毫不犹豫地拿刀走向母亲,也毫不犹豫地用刀捅向东升。
所谓少年之恶,这里是一点也不掩饰。
是的,如果从尺度上面来说,《黄金少年》当然有可取之处。
它不藏着掖着。
最大程度地呈现出了原著小说的黑暗。
还记得剧版播出时,紫金陈曾发文说《隐秘的角落》:“按《坏小孩》原作来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不可能”,如今也变成了“可能”。
可是。
这时候,观众却又不满意了。
02
豆瓣开分6.2。
问题出在哪里?
最主要的,其实是因为要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两个小时的电影,所带来的压缩问题。
人物过于纸片化。
以至于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影片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很难成立,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
首先是东升。
在原著中,他是数学天才,种种原因使得他放弃了读博的机会,转而当了上门女婿,成为了一位“泯然众人矣”的高中数学老师。
妻子的家庭富裕,是城里人,岳父岳母也一直都不喜欢这个女婿。东升的父母偶尔来城里也不被允许住在夫妻二人的家中,原因是妻子嫌弃他们不爱干净。
雪上加霜的是,结婚几年后,妻子出轨了,并向东升提出离婚,作为上门女婿,人财两空。
得不到尊重,理想被现实践踏,还顺手被戴了顶绿帽。
这个时候,他被逼到了绝境,想到可以用杀人来解决眼前的危机。
谁都知道杀人犯法,但他的杀机并非没来由。
可是在《黄金少年》里,东升的职业变得一点也不重要,唯一的身份标签还是只有豪门赘婿。
人物的故事线单薄,在观看的时候很难不让人疑惑:
他把岳父岳母推下山崖的时候,不用观察一下身边有没有人在看吗?
没有任何背景的东升为何能谋划出看似完美的犯罪?
他为何能用私下帮朝阳辅导数学这个借口骗过探案经验丰富的东岩?
买毒药杀妻的购买记录调查不到吗?警方不对外通报就能洗脱嫌疑?
……
并且,影版中东升极端冲动易怒的人设,能够冷静地杀害三个人且处理好尸体这件事难以让人信服。
诸如此类解释不了的逻辑漏洞,不胜枚举。
然后是朝阳。
这一版的朝阳俨然一副天生恶童相,从头坏到底,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13岁男孩在杀人时的纠结和矛盾,完全丧失人性。
可以在一直以来真诚待自己的伙伴面前随地大小演,也能在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知道真相时果断地选择灭口。
的确,儿童的坏或许直白又残忍,但这是一个13岁的男孩,不是一个3岁的幼儿。
这里的问题在于人物没有足够的动机,也没有转变。
朝阳为什么杀晶晶?
原因是求爱不得,怕这件事被自己的父亲知道,于是他伪造了自杀的现场,亲手杀害了晶晶。
但,为什么喜欢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需要担心被父亲知道?
退一万步来说,这种担心真的足以产生杀人动机吗?
再说转变。
原著中,朱朝阳一开始并不主张杀人,甚至在朋友准备去教训晶晶的时候多有阻拦,最终晶晶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冲动的结果。
直到后期,朱朝阳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漠视,才真正转变为一个残忍无情的杀人机器,这种转变带来的更多是痛心,而非痛恨。
但影版中,没有展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看不到过多的变化和转折,朝阳的所作所为无法引起广泛的同情,他杀人的原因被呈现得幼稚且单一。
可以这么说。
当主创选择将这样的故事改编为电影的时候,就势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删减,于是动作直给,动机不明的情况便会出现。
这让看过小说或者剧集的观众难以接受。
毕竟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里有着复杂情绪,有着多变的人性,这也是我们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
当丰满的血肉变成单薄的纸片。
任是谁,恐怕都不会真的买账吧。
03
回到开头。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日韩本是犯罪片“大国”,也出过不少尺度惊人,甚至封神的犯罪片,可为什么当他们翻拍起中国的犯罪、动作片,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
比如2021年的《人质》,翻拍自《解救吾先生》,原版7.7,翻拍版6.3。
或者前年的《幽灵》,翻拍自《风声》,原版8.4,翻拍版4.7。
甚至于即将上线的《设计者》,翻拍自《意外》,原版7.4,翻拍版5.1,似乎还有下降的空间。
是因为水土不服吗?
也未必。
就拿《隐秘的角落》来说,剧集在日本也是大受欢迎,不但在主流网站“Filmarks”上获评4.0分(满分5分),甚至还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翻译与出版。
那么如此集体覆没,只能说明一个道理:
大尺度从来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没错。
相比于中国版来说,这些翻拍版大多是加入了更爆裂的场面,更大尺度的剧情。
就像《幽灵》,相比于《风声》来说,它的动作戏更多,情绪给得更直接。
或者《人质》,相比于《解救吾先生》动作更狠,尺度更大。
可观众却不买账。
为什么?
因为尺度的确是刚需,但不是一部电影的唯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尺度?
归根结底,其实是为了塑造人物,当导演把人放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通过这种残酷的直视,我们更容易看见人性。
就拿《浮城谜事》来说。
其中有一个秦昊用锤子砸死拾荒者的镜头,原版是砸了十三下,最终被修改为三下,这让导演大为不满。
是因为十三下更暴力,而三下就没那么暴力?
不。
而导演看来,这从根本动摇了人物的动机:
三下,只是想杀死对方,而十三下,则是杀了人后,还要泄愤,鞭尸。
前者是剧情,后者是人性,这有着本质的不同。
也正是如此。
我们常会为一些突破尺度的电影喝彩,因为它直视了人性的幽暗之处。
把恐惧赤裸裸地展示给你看。
而日韩影视呢?
Sir只能说,或许是因为他们实在拍了太多大尺度的电影,以至于大尺度这个词非但称不上噱头,甚至只是一种元素了。
当创作者把一种手段看作一个套路。
那么自然而然,也就不愿意或者没兴趣再去深挖这其中的人性了。
他们宁愿直白地告知。
而不是递进的揭露。
就像,我们看《隐秘的角落》,当朱朝阳那份假日记揭晓时,会感到浑身发凉,而到了《黄金少年》日记揭晓时,我们只会觉得这是朝阳计划中的一环。
剧情没变,变的其实是前提与重视程度。
在剧集里,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段落,而电影呢,我们在前面已经见到了大量纯粹的恶。
于是看到这样的设计,自然不会起太大波澜。
所以怎么说呢?
没错,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IP走向世界,的确值得欢呼与鼓掌。
但相比于数量。
Sir更想看到质量更高的精雕细琢之作,它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出发,看到更自由的审视与表达。
而不是说。
把那些直视人性的作品进行工业化的加工,再冠以大尺度之名,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