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颜出圈,汕尾“珍珠贝”用清水混凝土“筑”诗
发布时间:2025-04-10 11:04 浏览量:11
汕尾红海湾畔,三个高低有致的“珍珠贝”悄然成型。4月8日,由中建科工承建的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项目实拍图
这是汕尾首个采用异形清水混凝土建设的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三馆一中心,即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预计于9月30日基本完工,建成后将成为集群众文化交流、历史展示和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
▲项目构成示意图
为将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珍珠贝”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多项独特设计与施工工艺。通过运用超重装配式预制柱结构、异形梁柱混凝土结构、单曲异形清水混凝土斜墙、外立面超长曲面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幕墙系统,在实现建筑素颜出镜原生美学的同时,精准把控毫厘之间的科工精度,让这座与汕尾城市文脉深度共鸣的“城市文化会客厅”悄然落地。
素颜出镜的原生美学
▲“珍珠贝”示意图
项目建筑设计灵感取自汕尾当地特色的珍珠贝,流线型的设计也恰似海浪的形态。为精准还原贝壳硅酸钙材质特性,项目外立面选用GRC幕墙系统,并采用水泥基材替代金属玻璃,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使幕墙表面既保留粗粝质感又具备自然美感。
传统建筑墙体需要涂料、瓷砖“美颜”,清水混凝土却敢直面原相机。汕尾文化中心墙体直接保留混凝土凝固后的天然肌理,仅涂刷透明保护层。
▲清水混凝土技术效果图
为保障6.6米高单曲清水混凝土墙一次性成型,项目严格把控三大关键环节:
材料关:混凝土原料实行“同批次专供”,确保颜色一致;
设计关:深化设计模板排布图,实现模板材料精准下料;
验收关:从支模架体、模板铺设、螺杆孔排布等多方面进行工序验收,建立三维坐标系,便于全面跟踪墙体曲面精度,最终实现高难度单曲清水混凝土斜墙一次性浇筑成功。
毫厘之间的科工精度
面对尺寸为6米*2.8米,吊装重量约为1.4吨的GRC安装单元,项目采用“三维建模-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校核”技术体系。在深化设计阶段,利用BIM搭建混凝土结构模型,施工阶段利用三维扫描收集数据,进行“量体裁衣”,数字化复核模型与施工实体,项目利用这种“虚实结合”进行精准安装,巧妙解决吊装单元板超大、异形板块的精度问题。
▲利用BIM设计安装节点
此外,项目主体结构采用超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柱,共计约190根,其中最大重量为约11吨。为实现高精度、高质量的吊装对接,项目创新应用预埋定位板装置,实现垂直度偏差小于10毫米的精准控制。
同频呼吸的文化客厅
作为汕尾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补齐汕尾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将汕尾独特的海洋文化、红色基因与城市肌理熔铸成会呼吸的“城市文化客厅”。
汕尾市民可以在博物馆看到海陆丰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文化馆体验集红色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非遗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汕尾,在科技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两馆感受充满科技感的活力汕尾。这座与新时代同频呼吸的文化地标,正把百年来的海陆风情酿成新时代的文化佳酿,让每个汕尾人都能在“家门口”品读到这座滨海红城的魂与美。
▲博物馆效果图
▲文化馆效果图
▲科技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效果图
从混凝土里长出的贝壳,是现代技术送给这座滨海新城的情书。不用一滴胶水、不贴一片瓷砖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正在书写新时代文化地标的建造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