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运动猝死风险高!“黄金六分钟”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4-08-12 17:19 浏览量:8
近日,运动界噩耗频发。
国羽小将在比赛中突然倒地、抽搐,送医后抢救无效,最终不幸去世[1];某省男篮原队长因心脏骤停意外身亡[2];某地马拉松运动协会会长晨跑22公里后,突发心梗[3]……
运动的激情与快乐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运动性猝死,它虽不常露面,但一旦出现,却能轻易夺走生命。
我们时常在新闻上看到有关马拉松选手猝死、大学生打篮球突然倒地的不幸事件,被运动性猝死盯上的,多是健康年轻的身体。
而在运动猝死案例中,羽毛球运动只能排到第三名,篮球和跑步更是运动性猝死的常发项目[4]。
为了更健康、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下面这些有关“运动性猝死”的知识,每位运动爱好者都应当了解!
1990年WHO和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上,把“运动性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 h内非创伤性死亡”[5]。
虽然名字叫“运动性猝死”,但运动本身却并不是引起死亡的根本原因!
其根本原因在于死者本身就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或其他危险因素),在剧烈运动时被诱发或加重,导致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致命后果[6]。
所以,“运动性猝死”,并不能被简单解释为“因为运动而造成死亡”!
运动性猝死风险机制一般包括三种病理病因:心源性猝死,脑性猝死,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猝死。
1.心源性猝死
心脏异常是导致运动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7],常见的症状有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等。
其中,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最常见原因[8] 。
2.脑性猝死
脑血管畸形、动脉瘤以及动脉硬化导致的脑性猝死较为常见。
剧烈的运动和过度的劳累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者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从而引起死亡。
3.其他疾病
比如运动时中暑、服用兴奋剂、支气管肺炎、急性出血性疾患、肝肾功能衰退等,也容易引发猝死[9]。
总之,如果运动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长时间运动训练而导致心血管结构变化,那么在剧烈运动时,就容易引发心脏骤停,甚至猝死[10]!
猝死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非常短。许多病人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就已经死亡!
所以,发病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
“黄金六分钟”是指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在“心跳停止后最初的六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这个黄金时间窗口[11]。
因为患者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组织器官会瞬间失去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大脑如果缺血缺氧超过六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12]。
另外友情提醒:主动救人的人,不用担心人没有救回来而自己会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在生活中预防“运动性猝死”,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发现身体中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2. 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不提倡未经训练的人参加高负荷、大强度的竞技运动;长时间不运动的人建议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注意避免过量运动[14]。
3.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高强度、对抗性运动更容易发生猝死,锻炼身体时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4.运动前后热身和放松
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包括关节活动、拉伸、步行、慢跑等,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运动后,也不要立即停止,适当的步行、舒展体操等冷身运动,可以维持肌肉的积极性,促进血液的回流[15]。
5.自我监测
运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14];
6.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合理饮食和充足休息,切忌熬夜疲劳运动[16]。
7.避免在极端天气进行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前查看天气预报,避免遇到极端高温、低温、强风、强降雨等容易发生意外的运动环境。
运动性猝死固然可怕,可“真凶”不是运动本身。养成合适自己节奏的运动习惯,健康自然找上门!
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掌握发生运动意外时自救及互救的基本技能,未来的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