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黄金水道”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智能船舶内河“启航”

发布时间:2024-08-25 05:17  浏览量:7

中国内河水系发达,水运资源丰富,内河运输货运量常年居世界首位。当前,全球造船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超级周期”,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老旧装备的大规模更新、绿色动力产业的迭代升级,船舶产业的绿色智能转型已成为大趋势。

近年来,济宁能源集团持续放大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一体推进“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布局新能源船舶新赛道,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和绿色化发展,推进“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步伐。

从燃油到新能源,绿色动力技术加快发展

2022年,济宁能源集团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联手,打造了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新能船业,主要从事LNG、电能等新能源船舶制造和船舶修理等业务。

2024年8月22日,新能船业自主研发生产的90米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和67.6米电动力船顺利吉水,正式开启了内河新能源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

新能船业将原来工艺老旧、耗能高且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的船型,升级为采用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的绿色船舶。通过船型的更新迭代,逐步替换传统的老旧燃油船,不仅推动了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还能实现对运河的环境保护。

从设计到建造,新能源船舶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

在新能船业码头上,一艘长90米的蓝色LNG动力船引人注目,新能船业董事长张强介绍,该船的集装箱运载量由70个提升至161个,是京杭大运河运载量最大、首制实现批量化生产的新能源智能船舶。

在90米LNG动力船和67.6米电动气船的建造过程中,新能船业利用内河船舶动力包、气电混合动力以及LNG动力船舶换罐等新技术,实现了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4项技术突破,较传统内河船型船阻降低6%,节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

同时,新能源船舶上还安装了余热回收装置,将废热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跟燃油船相比,动力稳定的情况下,新能源船舶百公里可节约燃料费3000元。

从吉水到推广,让更多船舶用上清洁能源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航的最北端,内河常年运行船舶达10000多艘,这些船只多属于老旧杂散营运船,缺少标准化的规格。船舶排放标准较低,污染严重,载重吨位也较小,而且船龄一般都在10年到15年以上,亟需升级换代。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逐渐形成绿色低碳化的发展趋势,绿色智能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此外,我国已在长江多个航段开展了新能源智能船舶的示范应用项目,通过实际运营和测试,验证了新能源智能船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碳排放低、能耗低、能源管理高效、运营成本低为特征的新能源船舶,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实现批量生产后,年可建造1000吨—2000吨级内河船舶400艘,销售收入33亿元,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目前,该基地已经取得60条船舶订单。

下一步,济宁能源集团将抢抓千载难逢的内河航运发展重大机遇,聚焦打造“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合作共赢,大力推动京杭运河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标准化船型开发和应用,引领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和高质量发展,让“千年运河”再现新活力。(全媒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张壮 郝晓霞 翁正坤)

外部推荐